文言文花木兰 花木兰译文


文言文花木兰 花木兰译文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宋画家王《纺车图》卷(部分) 。资料图片
文言文花木兰 花木兰译文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019年8月23日,由中国辽宁芭蕾舞团创作演出的舞剧《花木兰》登陆美国纽约艺术中心 。新华社
文言文花木兰 花木兰译文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英国画家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佩内洛普和她的追求者》(部分) 。资料图片
【深度解读】
1998年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有两个同伴,一个是木须龙,一个是蟋蟀 。这两个角色作为故事中的配角,如堂吉诃德的桑丘和鲁滨逊的“星期五”,一路插科打诨,为影片增色不少,也创造了不少喜剧效果 。然而,在刚刚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中,木须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同名的士兵 。这个角色的调整引起了很多热议 。
在中国,木兰的传说和木兰词为妇女儿童所熟知:“唧唧歪歪,花木兰家家户户织”已成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通过豫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这个故事早已被搬上舞台,以视觉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正因为如此,这就不难理解,对于一些中国观众来说,影片中的大胡子龙和蟋蟀都是缺乏尊重的编剧虚构出来的 。从一开始,它们就指向一种文化挪用 。在这种话语中,中国的《花木兰》被解读为一种追求个人英雄主义和自我实现的西式叙事,并体现在各种增删改上 。
但是,严格来说,《蟋蟀》并不是一部与花木兰无关的纯小说 。它的存在与后者密切相关,并被卷入了关于《木兰词》释义的争论中,这反映在《木兰词》的英译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 。《唧唧复唧唧》诗的第一行,这一行诗双声重叠重复,使诗的开头充满了优美的声韵,有着一种不张扬的感染力,瞬间将读者带入那个遥远的世界 。然而,它在原文中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一个
是叹息,是织布机,还是虫子?
关于这一点,有很多争议 。总之,传统认为这是木兰的叹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把第一行看作织布机的声音似乎更合适 。有学者指出,既然后来的文字中有“不闻织布机声”的说法,将其视为织布机的声音似乎不合逻辑 。而且,在大多数古诗中,织布机的声音往往被表述为“扎扎”——“纤纤十指系手,织布机系织布机” 。所以经过仔细考证,得出“这种农村常见的昆虫,因每年秋凉时开始鸣叫——如白居易诗“蟋蟀声寒雨先,山茱萸光无霜”有催纺织之意 。与诗中“户户织时”的意象并置,也十分贴切 。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木兰全神贯注,忍不住停下手中的劳动,于是纺车停了,蟋蟀的鸣叫开始响起 。它的假设似乎是合理的 。如果说花木兰的叹息过于直白,似乎缺少委婉之美,又显得比较重复——既然叹息已经在后面提到了,为什么还要在惜字如金的诗词中反复渲染?在我们想象的场景中,一只秋虫的歌声赋予了日复一日做着枯燥工作的女性世界以生命,衬托出木兰的焦虑 。夜深人静,月色如水,蟋蟀的鸣叫打破了历史深处的寂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