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三大道场之一 法鼓山


台湾佛教三大道场之一 法鼓山

文章插图
法鼓山(台湾佛教三大道场之一)【台湾佛教三大道场之一 法鼓山】法鼓山是由东初老人创建的“农禅寺”与“中华佛教文化馆”发展而来 。农禅寺筹建于1971年,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于1975年定名为“农禅寺” 。东初老人致力于推动台湾佛教文化、培养佛教人才,每年并举办冬令救济活动 。
基本介绍中文名:法鼓山
外文名:Dharma drum mountain
创办人:圣严法师
创建于:1989年
方丈住持:果东法师
位于:台湾新北市金山区三界村法鼓路
必游景点: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
其他景点:台北101大楼、金宝山
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台湾省新北市
介绍地位法鼓山是台湾佛教三大道场之一 。台湾佛教三大道场分别是佛光山、法鼓山、慈济 。历史沿革圣严法师承东初老人之遗志,于1977年老人圆寂后接掌佛门事务 。1989年购地创建法鼓山,为第一任方丈住持 。2006年9月2日由果东法师接任第二任方丈住持 。圣严法师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动土典礼于1993年举行 。其后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 。其后随着建设的展开,法鼓山也取法中国古道场,在大殿正下方设一地宫,于1996年举行奠基大典及地宫安宝仪式,将三百多件台湾佛教典籍、文物保存于内,并注明在西元三千年时才能开启,此举则为台湾佛教文化传承写下历史新页 。
台湾佛教三大道场之一 法鼓山

文章插图
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与经营,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终于在2001年正式落成启用,并将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陆续迁入,一步步地将构筑中的佛教教育园区具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2年举行大殿上樑安宝典礼,意寓着园区工程将进入另一个阶段 。命名“法鼓”一词,佛典中有多处提及 。如《妙法莲华经》云:“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鹹归请,当演深远音 。”所谓“击大法鼓”,就是敲响佛法净化心灵的鼓声,使人心获得安乐与平静 。由于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犹如一个纵卧的大鼓,故引经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镇山物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钟楼落成时,法师们的撞钟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举行法鼓山钟楼的落成仪式 。钟楼上立有“法华钟”,为法鼓山之镇山物 。
台湾佛教三大道场之一 法鼓山

文章插图
圣严法师法华钟,其材料是用青铜铸造而成,重量为25吨、高4.5 米、直径2.6 米,最厚的地方为29.6 厘米,钟型为唐式 。2004年5月委由日本“老子株式会社”铸造,直到2005年11月完成 。“法华钟”其特别之处,在钟的内外钟面上铸刻有《妙法莲华经》一部,共六万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宝塔双佛并坐图”一幅 。理念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说:“法鼓山没有大资金,但产生的影响力却深远广大,这就是我们的特色 。法鼓山为社会带动良好风气,提供有利的修行方法,这是我们的贡献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橥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此后,便循此主题而举办的各项弘化活动 。1992年提出“心灵环保”之观念,并将该年订定为“心灵环保年” 。1994年提出“四环”观念,所谓的四环即是指:四种环保,是以心灵环保为主导,从心出发、由内而外,推己及人地扩大到对社会、人类、环境、自然、生态的整体关怀 。心灵环保——心灵环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动的总纲,主要意义乃在于保持心灵环境的纯净与安定 。礼仪环保——以心仪、口仪、身仪的净化,促进人我和谐 。生活环保——少欲知足、简朴自然,落实禅宗“修行就在行住坐卧间”的观念 。自然环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体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极力保护自然免受污染与破坏 。因此,法鼓山举办佛教化的联合奠祭、联合婚礼、联合祝寿等仪式,便是希望引导大众将四环观念落实于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