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三大道场之一 法鼓山( 二 )


台湾佛教三大道场之一 法鼓山

文章插图
法鼓山1999年提出“心五四运动”,整合了历年来提出的重要观念与方法,作为廿一世纪人类的生活标竿 。心五四运动是一项心灵建设工程,是法鼓山为实践四种环保而推出的观念与方法,它将佛法中深奥的名相与学理转化为一般人都能的观念与方法 。总计五大项,每一项内各有四种“心”的观念和方法,因此称之为“心五四”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为提升人品,建立新秩序主张 。四要—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为面对烦恼,安定人心的主张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为解决人生困境的主张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为增进全人类福祉的主张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感恩——使自己成长的因缘;感谢——给自己试炼的机会;感化——教化自己,;感动——用心体会生命,用行动影响他人 。因此,法鼓山则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出了一个共识,从理念上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在精神上奉献自己,成就社会大众 。在方针里—回归佛陀本怀,推动世界净化 。最后,落实的方法为——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 。1990年圣严法师写下“四众佛子共勉语”,期许能够为普世带来和平共修的力量 。其内容如下:“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 。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为了广种福田,哪怕任怨任劳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 。”文化馆中华佛教文化馆创立于西元1955年 。其主要宗旨为从事佛教教育、文化与社会关怀工作,弘扬正信佛法、汉传佛教精神 。主要的活动项目则是举办各种共修活动,例如地藏法会、千佛忏法会、药师消灾法会、观音法会等 。
台湾佛教三大道场之一 法鼓山

文章插图
中华佛教文化馆位于台北北投光明路上的“中华佛教文化馆”,是法鼓山的发源地 。一开始东初老人承租光明路上的公有土地,1955年破土开始兴建文化馆,一年后正式落成 。文化馆成立之初,在人力物力缺乏的情况之下,仍致力于佛教文化事业的传承与推展,其中包括主持了《大正新脩大藏经》(简称《大正藏》)的影印工作 。而在1965年更是创办了《佛教文化》季刊 。此外,每年举办两次法会,即七月份为期一个月的地藏法会以及腊月上旬的佛七,提供民众共修、沈澱身心的机会,也藉此募集资金、物资以供救济 。至此后,“冬令救济”每年举办而且为文化馆的一项传统 。1977年12月15日东初老人圆寂,在美国的圣严法师承继老人遗志,立即返台筹组成立“财团法人台北市中华佛教文化馆”,并于1978年春召开第一次财团法人董事会成立大会 。1984年文化馆开始动工扩建,并于1986年4月19日举行落成开光典礼 。并聘请护持文化馆廿多年的鑒心法师担任文化馆住持 。东初老人东初老人(1908~1977)江苏泰县人,俗姓范,幼即聪颖,性沉静,容止端雅 。年十三,依本籍姜堰观音庵静禅和尚出家,字镫朗,号仁曙,别号东初 。诵习教法,旁及经史百家之学 。年二十二,于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先后就读于镇江竹林佛学院、厦门闽南佛学院,亲近太虚大师,继而参禅于常州天宁寺,经年有省,禅定功夫,植根于此 。师嗣法临济,兼承曹洞,戒行严谨,威仪具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