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净业行人 , 作为发菩提心之大乘行者 , 能随份随力依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行持 , 就能逐渐向佛菩萨的无我利他的心行靠拢 , 积累资粮 , 提升往生品位 。[往生论](世亲菩萨造 , 元魏菩提留支译)
文章插图
古印度的天亲菩萨(又称世亲菩萨) , 佛涅槃后九百年顷 , 生于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 。他和兄长无着菩萨 , 是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祖师 。天亲菩萨作的《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等 , 是印度唯识宗的经典代表着作 。三弟“狮子觉”也在有部出家 , 亦证得阿罗汉果 。天亲菩萨早年亦在有部出家 , 遍通十八部意 , 作《阿毗达摩俱舍论》 , 成一代着名小乘论师 , 且曾诽谤大乘 。后在兄长无着菩萨的点化下 , 幡然醒悟 , 欲以割舌忏悔 。无着菩萨说:诽谤之罪 , 纵割千舌不能灭 , 不如以此诽谤大乘之舌 , 弘扬大乘 。天亲菩萨遂深入大乘佛法 , 彻悟妙谛 , 广造大乘经论五百部 , 成一代大乘论师 。在其主着《摄大乘论释》结尾 , 有如下语句:“我说句义所生善 , 因此愿悉见弥陀 , 由得净眼成正觉 。”如是可察天亲菩萨最后之皈命 , 乃在西方净土 。《往生论》即是天亲菩萨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着述 。在该论中 , 天亲菩萨对于净土宗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性相 , 与佛境界的状态 , 和盘托出 。从该论可以学习到古印度大乘菩萨净业行人对净业修持的诠释开示 。法门之要净土法门统摄律、教、禅、密之宗【印光大师指归净土】净土法门 , 其大无外 。全事即理 , 全修即性 。行极平常 , 益极殊胜 。良(诚然 , 的确)由以果地觉 , 为因地心[1] , 故得因该果海 , 果彻因源[2] 。一切法门 , 无不从此法界流 。
文章插图
一切行门 , 无不还归此法界 。三根普被 , 利钝全收 。等觉菩萨 , 不能超出其外 。逆恶罪人 , 亦可预入其中 。统摄律、教、禅、密之宗 , 贯通权、实、顿、渐之教 。于一代时教中 , 独为特别法门 , 其修证因果 , 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衡量) 。(《无量寿经颂》序)[1]以果地觉 , 为因地心:令友所问 , 以果地觉 , 为因地心者 。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 , 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 , 包摄净尽 。念佛众生 , 果能恳到执持忆念 。则以弥陀果德 , 薰染自己业识妄心 。熏之久久 , 业尽情空 。心与佛合 , 心与道合 。全众生心 , 成如来藏 。(印光大师《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文章插图
[2]因该果海 , 果彻因源:该 , 即赅 , 包括 , 包含 。彻 , 通 。念佛众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 , 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贯通了念佛众生的因地之心源 。念佛法门 , 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 , 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 。一切法门 , 无不从此法界流 。一切行门 , 无不还归此法界 。小知见人 , 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 。岂知华严会上 , 善财以十信后心[1] , 受文殊教 , 遍参知识 , 随闻随证 。末后至普贤菩萨所 , 蒙其加被开示 , 所证与普贤等 , 与诸佛等 。普贤为其称讚如来胜妙功德 , 令其发十大愿王 , 以此功德 , 回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以期圆满佛果 。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 , 一致进行 , 求生西方 。夫华藏海众 , 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权宜 , 变通)位菩萨 。最下者 , 即为圆教初住 。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 , 现身作佛 , 及随类现种种身 , 以度脱众生 。此后从二住 , 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 位位倍胜 。是诸菩萨 , 皆以十大愿王 , 求生西方 。彼何人斯 , 敢与彼抗?(致广慧和尚书)[1]十信后心:十信位的最后阶段 , 如果再进一步破一分无明 , 即入圆教初住菩萨位而证法身 , 从此成为法身大士 。俾带业往生者 , 直登不退 。断惑往生者 , 速证无生 。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 , 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 , 感应道交 , 得此巨益 。较比专仗自力者 , 其难易天地悬殊也 。然每有愚人 , 卑劣自居 , 不敢承当 。亦有学者 , 大乘自命 , 不屑修习 。须知五逆十恶之人 , 临终地狱相现 , 善友教以念佛 , 未满十声 , 蒙佛接引 , 往生西方 。以卑劣自居者 , 可以兴起[1]矣 。《华严》一经 , 王于三藏 , 末后归宗 ,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 , 回嚮往生西方 , 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 , 一致进行 , 求生西方 , 以期圆满佛果 。此之法门 , 何敢视作小乘?况善财已证等觉 , 海会悉证法身 , 彼尚求生 , 我何人斯(耳) , 不屑修习?岂但高竖慢幢 , 直是毁谤《华严》 。欲张大乘之虚名 , 亲造谤法之极祸 。(《念佛恳辞》序)[1] 兴起:因感动而奋起 。大矣哉 , 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是心作佛 , 是心是佛 , 直指人心者 , 犹当逊(xùn不及)其奇特 。即念念佛 , 即念成佛 , 历劫修证者 , 益(更加)宜(应该)挹其高风[1] 。普被上中下根 , 统摄律、教、禅、宗 。如时雨之润物 , 如大海之纳川 。偏、圆、顿、渐一切法 , 无不从此法界流 。大、小、权、实一切行 , 无不还归此法界 。不断惑业 , 得预补处[2] 。即此一生 , 圆满菩提 。九界众生离是门 , 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 , 下不能普利群萌[3] 。。(印施《极乐图》序)[1]挹其高风:挹 , 这里同揖yī , 作zuō揖 。对它的高风作揖 , 即仰慕它的高妙 。[2]得预补处:预 , 参加 , 加入 。补处 , 一生补处的简称 , 菩萨阶位的最高位 , 即等觉位 。因经此生的系缚即可补佛位处 , 故称一生补处 。得预补处 , 即获得加入到一生补处之位 。[3] 群萌:这里指众生 。萌 , 民 。[4]三乘五性:三乘 ,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五性 , 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即一阐提 , 意译为信不具、断出世间善根之人) 。[5] 真常:真实常住 , 这里指不生不灭的佛果 。[摘自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修持纲法方法抉择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把净土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 。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像、礼拜、称名、讚叹供养等五种 , 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 , 其他四种为助业 , 显出称名念佛为最重要 。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称念佛的名号 , 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 , 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 , 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 , 即谛观实相 , 以般若智照 , 了达此一切法 , 当体全空 , 亲见本具妙真如性 , 称为实相念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