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刚开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后的第四天(1868年6月14日) , 翁同龢即被罢官,开缺回籍 。绝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慈禧太后的阴谋 , 是她反对变法的重要安排,而光绪皇帝是出于被迫下旨废黜翁同龢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慈禧一开始不反对变法
维新运动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下令捉拿康有为弟兄,杀害谭嗣同等六君子,软禁光绪皇帝,尽罢新法 。慈禧太后的这些举措,铸就了一个铁杆顽固派的形象,也将自己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人们想象,慈禧太后一开始就反对变法,老谋深算,之所以从光绪皇帝身边赶走翁同龢,目的在于削弱维新派的力量,警告光绪 。人们的这种想象是合理的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慈禧太后并不是一开始就坚决反对变法?
翁同龢在1898年6月11日(四月廿三日)日记中提到:光绪帝奉慈禧谕旨 , 指出杨深秀和徐致上奏要求变法维新 , 施行新政 , 改革旧习的要求“良是” , 并指示“今宜专讲西学” 。老成持重的翁同龢认为“过头” , 指出“西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尤不可忘” 。
《康有为自编年谱》记载:6月16日(四月二十九日),宋伯鲁(芝栋)上《请改八股为策论折》,痛斥八股文的空疏无用,要求光绪皇帝特别下诏,在科举考试中“改试策论” 。光绪帝在五月初五日下旨废除八股文 , 遭到了大臣的反对 。光绪皇帝和顽固派大臣刚毅之间激烈辩论:皇帝要立即降旨,而刚毅则坚决反对,惹得皇帝动怒,但是刚毅仍不屈服,抬出“请懿旨”相抗 。6月20日(五月初二日),光绪皇帝到颐和园请示 。23日,颁布诏书,自下科始,“一律改试策论”,维新派取得了一次重要胜利 。《康有为自编年谱》的记载此事本意是想说明光绪皇帝“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的情况,但是,恰恰是这条材料,说明了在“废八股,改策论”这一问题上,慈禧太后支持的是光绪皇帝,而不是顽固派刚毅 。
关于慈禧太后一开始并不反对变法的情况,近人笔记中多有记载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记载:“正月,康初上之书,上呈于太后,太后亦为之动,命总署王大臣详询补救之方,变法条理,曾有懿旨焉 。”“康初上之书”,指1898年1月29日(正月初八日)康有为所上《请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折》 。在该折中,康有为陈述埃及、土耳其、高丽、安南、波兰、马达加斯加等国被侵略、受欺侮,以至被宰割、瓜分的惨状,警告光绪皇帝,“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而不可得矣!”列强侵略、欺侮清王朝,慈禧太后与清王朝共命运,康有为的这段话打动慈禧太后是完全可能的;甲午战后,中国割地赔款,慈禧太后从维护满洲贵族和自身利益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同情或支持变法也是合理的 。费行简《慈禧传信录》称:“适德人假细故,扰我胶澳,举朝无一策,帝复泣告后,谓不欲为亡国之主 。后曰:‘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值得注意的是戊戌政变属于宫闱高层机密,人们所知甚少,苏著所述大多来自“访询”,必然真伪杂糅 。
翁同龢
1867年(同治六年)2月,奕訢提议以徐继畲为同文馆事务大臣,当天就得到批准 。3月,御史张盛藻、大学士倭仁先后上折,反对设立天文算学馆,认为“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形成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与反改革论争 。在这场论争中,慈禧太后支持奕訢,“上谕”称:“同文馆招考天文算学,既经左宗棠等历次陈奏,该管王大臣悉心计议,意见相同,不可再涉游移,即著就现在投考人员,认真考试,送馆攻习 。”顽固派仍不肯罢休,通政使于凌等人继续上折反对,杨廷熙更利用旱灾,要求两宫皇太后收回成命,撤销同文馆 。6月30日,慈禧太后命军机处起草上谕,指斥杨奏“呶呶数千言,甚属荒谬”,一场争论得以平息 。
- 光绪与翁同龢亲密到什么地步呢他们什么时候出现裂痕的
- 翁同龢为什么敢和李鸿章叫板他背后的实力如何
- 纳兰明珠是怎么死的?权臣纳兰明珠因何被罢免的
- 古代最倒霉状元因名字不吉利被皇帝罢免,爸妈:这锅不背
- 如何评价晚清奇人翁同和两代帝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 明朝首辅高拱为何仅当了7天托孤大臣就遭罢免?
- 光绪为什么到翁同龢死的时候都没原谅他?原因是什么
- 清代张謇状元头衔系翁同龢争取无心仕途办实业
- 解读李鸿章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 清朝历史上不贪不色的翁同龢为何救不了大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