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皇帝:操弄权力、阴谋和无赖行径的高手

提起明永乐皇帝朱棣 , 我们即刻会联系上皇皇巨著《永乐大典》的纂修与郑和七下西洋 , 同时也会想到朱皇帝通过发起靖难内战的形式 , 坐上了侄儿尚未坐热的龙椅 。按儒家正统 , 此为叔谋侄位、篡国自专 , 当为逆贼 。但当朱棣荣登大宝 , 自视礼仪为生命的儒家士子们 , 除鲠直而迂腐的方孝孺辈外 , 纷纷顶礼膜拜、效忠表诚 。
自朱元璋称帝后 , 虽孔武英明多年 , 但其为了朱明王朝的生命延续 , 屡屡制造借口枉杀曾一同打天下的兄弟战将 , 如此举措 , 却为接班人减少了不少干臣良将 。而其所选中的小皇帝除了遗传父亲仁慈孱弱衣钵外 , 就是将制定政治与军事政策的权力悉数交与不知谋略治军的齐泰、黄子澄之辈 。齐、黄二氏 , 虽有不少识见和修为 , 但不长于管理 , 而且各怀心思;尤其是黄子澄食古不化 , 怂恿幼主重拾千百年前的汉代战略 , 宣扬天地演化论和圣王概念 , 大开法律规章的历史倒车 。朱元璋封诸子王天下各地 , 旨在镇守朱家天下 , 而朱允炆上位伊始 , 不是大削叔叔们的王权封地 , 就是扣押堂兄弟为人质 , 甚至胁迫亲叔叔写下诬蔑、指控其他叔叔的所谓不法行为 , 并派员捕杀、迫害不少直系亲人 。这般愚举 , 貌似巩固虚弱的建文政权 , 但过分地中伤并非坚韧的家族体系 , 无疑会激愤于表面恭顺、心怀不忿且能力强盛的燕王朱棣 。
朱棣经过拘杀监视者、夺北平九门、援祖训起兵、兴靖难之师 , 三年过去 , 南面称帝 。但受命于其父的老臣们虽有许多跪而迎之 , 但亦有不少“奸臣”逆天为之 。一场惊心动魄但不可避免的流血政变 , 使得胆战心惊的老燕王新明主不由大开杀戒 , 株连甚广 , 为刑罚史制造了“十族”冤案 。不论其后怎样励精图治 , 拯救了一个刚刚兴起慢慢弱化的帝国 , 但他难得片刻安宁 , 还想着不受责难做足够的弥补 。
朱棣时常引用秦始皇和汉武帝为教诲范例 , 也如同二位前辈一般运用铁腕强制整个国家 , 多有成效 , 境内近乎安宁 , 经济渐趋繁荣 , 同时他放弃了隔代师尊们从事巫术和服食长生丹药的恶行 。永乐的政治人生 , 可以说是中国史上一段富于戏剧性又意味深长的时期 , 它肇始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内战叛乱 , 也见证了北京城的建造、大运河的竣工、帝国官僚体系的巩固 , 以及中国版图向北方和南方的扩张 。朱明政权的国家机器 , 在永乐皇帝庞大的野心和计划中 , 急速运转 , 其承继乃父的绝对主义发展了一个极致 , 随意可以罢免一个资深宰辅大员 , 操纵一切朝廷大事 , 哪怕是兴兵谋略近邻领土 , 或数度派人赴东南亚、印度洋宣扬国威 。永乐授命郑和下西洋 , 传言为追杀匿逃在外的建文帝 , 是否可信 , 故作坊间轶事 , 但声势浩大地赴海外展转几番 , 换来了不少珠宝象牙 , 但没如后来达伽马、麦哲伦那般为本国开启资本主义的大门 。
曾骁勇善战的朱棣镇守朱元璋的北国 , 让父皇甚为安心 , 但因明太祖信守长子嫡系继承大统 , 而使坚强能干也睿智进取的燕王不得不长期备受冷落和放逐 。几番争斗拼杀 , 永乐终于如常所愿 , 但仍属违背先皇旨意的谋反篡位 , 即便是他用武力威权慑服了政治情绪 , 用超常能力化解了种种大型危机 , 用忍耐宽容了许多不敢冒险有一事无成的庸俗人群 , 用绝对主义符合了传统中国的政治哲学……他也亟须有文字来彰扬其合法性和孝心 , 他选择了支持文艺计划和他的著述 , 以此宣传道德陈词 , 促进社会和谐 。他以儒释道三家一身自居 , 支持编写美化马皇后的《天潢玉牒》、汇编佛家教义北方版《三藏》、辑选传播孝道的《孝顺事实》 , 还委派重臣解缙征募147名学者大规模、长时间地汇编《文献大成》 。后经三年修整 , 《文献大成》经过2180位各种背景的学者、国子监监生等努力协作 , 终于成就了今日中国人仍在盛传的22877卷本的《永乐大典》 , 永乐欣然题写长序 , 但因不曾复写刊刻 , 仅抄写一部 , 存于皇宫深院中 。其后几位继承者 , 唯嘉靖末年敕令摹写正副二本 , 正本后不知踪迹;副本清代收藏不善而续有遗失 , 近代又遭八国联军焚毁、劫掠 , 现于全球范围尚存400余册 , 其中223册存藏国内 , 虽为残存 , 但仍具重要的文献价值 , 堪称学界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