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民族文化有多重要,这座幼儿园的孩子最喜欢的居然是甲骨文 中国之最民族文化(16)


“互动型”课程香溢梅村
在江苏省无锡市,有一个著名的梅村镇 。梅村镇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梅村镇是西周时期三让天下、被孔子称为“至德”的泰伯的故里 。在梅村这片历史悠久的肥沃土壤上,坐落着让梅村人引以为傲的梅村中心幼儿园 。而温雅清秀的曹玉兰,则是梅村中心幼儿园的现任园长 。“互动型”课程则是曹玉兰带领她的教师团队经过多年课题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 。
曹玉兰对陈鹤琴的活教育和“互动型”课程等有着很深的研究 。她是一个典型的研究型园长 。在她的思维、语言和情感里,甚至生命里,全都闪烁着研究的光芒 。曹玉兰是这样来阐述她们的“互动型”课程的:旨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静态的、忠实取向的课程观以及单向传递的课程实施状态,让教师和儿童共同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使课程不再是僵化不变的文本,而是在与儿童、教师、环境、社区等诸多要素的交互作用下,充满实践张力的、更具成长意义的动态性课程 。说到这,我忍不住要评说几句了 。作为园长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要对自己的办园主张、文化主调、课程理念、管理之道等紧扣教育本质、紧贴教育的原理有凸显自己个性化的独特阐述 。这样园长才可以进行深度的理论学习、科学的理论探索、反复严谨的总结提炼;还可以帮助园长获得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获得社会的认同 。
幼儿园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形态,把握课程的内核需要园长不断地思考、发现、判断、凝练 。曹玉兰说“互动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必须将教师与课程、儿童与课程、课程与生活等进行有效互动、交互作用,只有这样课程才能彰显其灵感性、深刻性、丰富性和整体性,才能更好地贴合儿童、支持儿童活泼的成长 。曹玉兰显然是想将教师、儿童、生活与课程,进行哲学与逻辑的整合,在各个关键的概念或者核心要素的交融中找到顺理成章的过程,从而把握宏观、中观与微观的所有环节要点 。一旦厘清了其中的经纬,“互动型”课程才能真正活起来,真正成为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载体 。
曹玉兰的脑中仿佛有四通八达的高铁,仿佛有广阔的天空和茫茫的大海,其思维可以纵横驰骋 。在她的想法中,“互动型”课程的视角、维度和样态,就如同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已经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复杂架构 。首先它需要从“三个视角”来认识互动型课程的本质形态,厘清课程的核心价值 。“三个视角”便是遵循自然之道、彰显和谐之美、探索未知之趣 。其次是依从“两个维度”,来确立课程的建设支架,即关系重构和动态把握 。再者则为“三种样态”,以此找到实践的存在方式,即主题共生、游戏做伴、生活相遇 。听听曹玉兰的课程理论阐述,你真会感叹她良好的科研素养,感叹她用哲学与逻辑编织而成的严谨的思维网络,感叹她日思夜想、苦苦探寻的精神特质 。难怪人们总是反复强调园长的理论素养、求真意识、科研精神、实践毅力等因素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的办园品位与品质 。
“互动型”课程是动态的课程,是充满期待和希望的课程,是用好奇的眼光、灵动的智慧探索和发现生命成长的课程 。“互动型”课程是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课程,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课程 。曹玉兰和她的教师们总在想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必须要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快乐游戏和深度学习的实现路径 。于是她们探索开辟了几种有效路径 。路径一是教师“预” “遇”图景的设计,让课程“有形” 。教师以常态课程为基础,先是预设某一主题核心,然后编制“预”主题活动方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当下状态,捕捉价值瞬间,在原先预设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拓展、创造“遇”主题实施图景,这样的动态图景成了有个人背景、经验和境遇色彩、事件意义的有形课程 。曹玉兰对“预”与“遇”的阐述,始终贯穿着相生相融、交联共进的哲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