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东林党三君之一明代东林党首领邹元标简介

邹元标(1551年-1624年),字尔瞻,号南皋 。江西吉水县县城小东门邹家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 。
邹元标幼有神童之称,九岁通《五经》,万历三年(1575年)在都匀卫所(后改名南臬书院)讲学 。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入刑部观察政务,与伍惟忠友好,为人敢言,勇于抨击时弊,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被当场廷杖八十,发配贵州,潜心钻研理学 。
万历十一年(1582年),回朝廷吏部给事中,他又多次上疏改革吏治,触犯了皇帝,再次遭到贬谪,降南京吏部员外郎 。以疾归,居家讲学近三十年 。天启元年(1621年)任吏部左侍郎,后因魏忠贤乱政求去 。崇祯元年(1628年),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特谥忠介 。有子邹燧 。
人物生平
【明朝东林党三君之一明代东林党首领邹元标简介】早年经历
邹元标从小聪颖好学,9岁即学习儒家经书 。
20岁时跟随嘉靖进士胡直出游,遍历名山大川,拜访了诸多书院,饱闻各家学说,深受影响 。
万历三年(1575年)在都匀卫所(后改名南臬书院)讲学 。
万历五年(1577年),邹元标考中进士,入刑部观察政务 。与伍惟忠友好,为人敢言,勇于抨击时弊 。
反对夺情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二十六日,张居正父亲病死,首辅张居正居丧不丁忧,邹元标三次上疏反对“夺情”,奏章说:“陛下以为张居正对国家有利吗?张居正论才干虽然有所作为,学术根基却非正途;志向虽然远大,却过于刚愎自用 。他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合情理,比如州县入学的人数,限定为十五六人 。有关官署迎合他的旨意,更加减少数量 。这是选拔贤才的路子不广 。各地判决囚犯,也有一定的数量,有关部门害怕受处分,数量上一定追求有所富余 。这是刑罚实施得太无节制 。大臣拿了俸禄苟且偷生,小臣害怕获罪保持沉默,有的人今天陈述意见,明天却遭到了谴责 。这是上下言路没有通畅 。黄河泛滥成灾,老百姓有的以荒草地为家,以喝水充饥,而有关部门却充耳不闻 。这是老百姓的疾苦没有得到救济 。其他诸如任用残酷的官员,埋没杰出的人才,真是举不胜举 。臣恭恭敬敬地读皇帝的诏示,上面说道:‘朕的学业还没有完成,志向还没有确定,先生就离开了我,将使前功尽弃了 。’陛下还这样说,真是国家无尽的福份啊 。虽然如此,辅助完成皇上的学业,协助树立皇帝的志向的人,不能说朝廷就没有啊 。幸好是张居正遭遇父母丧事,还可以挽留,倘若不幸就此离去,陛下的学业莫非就此不得完成,志向莫非终究不能确定么?臣看到张居正的上疏说:‘世上先有非同寻常的人,然后才能做非同寻常的事 。’这是把奔丧看作事而不屑于去做的人 。谁不知道人只有恪守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伦理才能成其为人 。现在这个人,父母活着时不去照顾,父母死了不去奔丧,还自我吹嘘为非同寻常的人,世道人心不认为他丧失天良,就认为他是猪狗禽兽,这能叫作非同寻常的人吗?”
奏疏写好,放入怀中然后上朝 。正好赶上吴中行等人受廷杖刑 。邹元标等打完棍子后,把奏疏拿出来交给中官,哄骗他说:“这是请假的奏疏 。”等奏疏呈上后,张居正十分恼怒,也将邹元标打了八十棍子,贬职流放都匀卫,都匀卫位于万山丛中,与少数民族杂居,邹元标处之泰然 。更加专心研究理学,学问得到很大的进步 。巡抚御史受张居正的指使,将要陷害邹元标 。路过镇远在那里住宿,一个夜晚,御史突然死了 。
正直遭忌
邹元标流放了六年,万历十一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征召授官吏科给事中,首先陈述培养道德观念、亲近大臣部属、严肃法令准则、尊崇儒家品行、整顿地方吏治五件事 。不久弹劾罢免礼部尚书徐学谟、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