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东林党三君之一明代东林党首领邹元标简介( 二 )


慈宁宫遭火灾,邹元标又上疏陈述有关时事政治六件事 。其中说道:“臣先前进献无欲望的教诲,陛下尝试自我检查,是真没有欲望呢,还是节制了欲望?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为 。’陛下的确应该尽快彻底地自我检查,着意节制自己的欲望 。”
这个时候,明神宗正当壮年,沉迷于声色巡游、宴席,以为邹元标指责自己,很不高兴,降旨责怪他 。首辅申时行因为邹元标是自己的门生,却弹劾罢免了他的姻亲徐学谟,也心怀不满,于是把他贬职为南京刑部照磨 。调任兵部主事 。征召改任吏部,提升员外郎,因病免职 。后起用候补验封 。陈述吏治十件事,百姓疾苦八件事,奏疏接近一万言 。文选员外郎空缺,尚书宋纟熏请求任用邹元标,很久都没有消息,宋纁接连上疏催促 。给事中杨文焕、御史何选也帮着说话 。明神宗大怒,斥责宋纁,将杨文焕、何选贬到外地,而将邹元标调往南京 。刑部尚书石星为他辩解,也遭到明神宗的责备 。
邹元标在南京过了三年,称病回家 。很久之后,起用为本部郎中,不去赴任 。不久母亲死,定居乡里讲学,跟他学习交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名气也越来越大 。朝廷内外上疏举荐被遗失的人才,共有几十甚至百道奏疏,没有不把邹元标列在第一位的,终于不被起用 。
东林三君
从万历十八年(1590年)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邹元标整整三十年居家讲学,未涉仕途 。在这期间,邹元标与顾宪成、赵南星成为“东林党三君” 。
明光宗即位,征召邹元标为大理寺卿 。尚未到任,被提拔为刑部右侍郎 。
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邹元标重返朝廷,有感于朝内党派纷争,大臣各怀偏见的情况,向明熹宗进谏“和衷”之议,说:“现在国家这个样子,都是二十年来各大臣纷争酿造成的 。过去不选拔人才、礼让贤能,却天天嫉贤妒能,压制人才,讨论事情的人又不能心平气和,反而专门致力于分立门户派系 。卑臣以为今天最要紧的,只是朝廷大臣彼此和睦而已 。朝廷大臣和睦了,天地之间自然就和顺了 。以前讨论人和事,每个人都心怀偏见,偏见导致迷乱,迷乱导致固执,固执转而自私,不再知道有别人,国家的灾祸就降临了 。现在跟各大臣立一个约定,讨论一个人应该公平,不要轻易下笔做结论;讨论一件事应该借鉴以前的经验,考虑它的后果,不要不加思考、轻信传闻 。用天下万世的良心,来衡量天下万世的人和事,则议论公平,而国家能享受安定和平的幸福 。”于是推荐涂宗浚、李邦华等十八人 。明熹宗优先下诏,嘉奖并接受了 。过了二天,又陈奏发掘选拔人才、理财振军等数事以及保证安宁的四项规条 。并请求征召录用叶茂才、赵南星、高攀龙、刘宗周、丁元荐,而抚恤、登用罗大大纮、雒于仁等十五人 。明熹宗也赞同接纳 。
平反冤案
当初,邹元标站在朝廷上,正直威严,令人生畏,晚年努力争取做到和睦平易 。有人议论他赶不上刚开始做官的时候有气魄 。邹元标笑着说:“大臣跟言官是有区别的 。风度超绝,是言官的事情 。大臣关心的不是大的利益和损害,就是应当保护扶持国家,怎么能像年轻人那样怒形于色呢?”这时结帮拉派十分兴盛,邹元标讨嫌这种做法,想改正这种陋习,所以他举荐引用的人不拘一格 。曾经想推举任用李三才,因言路不通,邹元标没有坚持 。王德完讽刺他首鼠两端,邹元标也不计较 。南京御史王允成等人以为他们二人有矛盾,请求明熹宗下诏调解 。
邹元标说:“我与王德完从来没有矛盾,这一定是有人在从中捣鬼 。我曾跟朝中大臣说:‘当今皇帝年幼,敌人就在国门边上,只有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了 。倘使再党同伐异,对国家来说就是不忠,对家庭而言就是不孝 。世上自有不偏袒、不结党的正道,为什么总是在窝里斗个没完呢?’皇帝即位已经很久,但前朝被废黜、死亡的各臣还没有得到赠封照顾,邹元标再次上疏阐述抚恤大典,言辞更为恳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