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和魏忠贤究竟谁在误国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才满一个月就一命呜呼,留下一个疑窦丛生的“红丸案”,一个沉迷于木匠活儿的少年储君朱由校,以及一个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 。
黎明破晓,群臣火速入宫 。
当以东林党为首的大臣们赶到乾清宫外时,守门的太监却手持刀棍强行阻拦 。
从中作梗的人,是深受朱常洛宠爱的李选侍 。
明朝后宫中一共九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才人、选侍、淑女 。
选侍在宫斗剧里连龙套都算不上,但由于朱常洛即位后没有册封皇后,李选侍作为朱由校的养母,一同居住在乾清宫中,她有意在朱常洛死后挟持新君,干涉朝政 。
大臣们在宫门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唯有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忍无可忍,上前呵斥:“奴才!皇上召我等入宫,尔等却挡在门口,是何居心!”
杨涟气场强大,骂得太监们一愣一愣的,只好放众臣入宫 。
李选侍仍不愿妥协,将朱由校藏在乾清宫暖阁中 。
这时,与东林党交好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跟李选侍说,皇储必须面见朝臣才能即位,您这样藏着也没用啊 。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李选侍就把朱由校交给王安,可看到他领着朱由校急匆匆地往外跑的样子,她就知道上当了,立刻命身边的太监去把太子追回来 。
然而,为时已晚,众臣先迎朱由校至文华殿册立为太子,之后要求赖在乾清宫的李选侍移宫,以便新君即位 。
为了打倒李选侍,众臣上疏,各显神通 。东林党人左光斗的批评尤为尖锐:“武氏之祸,再现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这是说李选侍要勾引朱由校,以达到当皇后的目的 。
几番交锋之后,李选侍知道自己确实不是那帮文臣的对手,只好放弃抵抗,黯然离开乾清宫,徒步走到专供妃嫔养老的哕鸾宫 。
九月初六,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次年改年号为天启 。
2
【东林党和魏忠贤究竟谁在误国】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外廷,在以王安为首的司礼监协助下,成功辅佐天启帝即位,明朝又恢复到万历初年张居正辅政时“宫府一体”的局面 。
一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东林党人似乎就要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 。
东林党肇始于万历年间,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他们以清流自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大多出自社会中的“中等阶级”,处于豪强地主与下层民众之间 。
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在东林书院撰写的一幅对联,反映其高尚的志节,一直流传至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然而,自明末至今,东林党毁誉参半,甚至有明亡于党争一说 。
其实,东林党议涉及很多问题,他们也曾提出过一些先进的主张 。
一是注重“公论” 。
东林党不赞成君主独断专权,而是希望以“天下之公论”作为君主制的施政基础 。
在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一事中,东林党极力要求万历尽早立朱常洛为太子,就是因为这关乎到皇帝是否遵守规则和迎合舆论 。
当时,万历宠爱郑贵妃,本想废长立幼,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结果实在拗不过大臣们,才立朱常洛为太子 。
顾允成指出:“以私而掩公,以一己而掩天下,亦已偏矣 。”在东林党眼中,天下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因此,皇帝的所做作为不能拂逆民意 。
二是关心民间疾苦 。
万历年间,宫中派遣到各地矿监税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 。
如此行为就不符合“公论”,东林党看不下去了 。数十名官员对矿监税使提出抗议,李三才上疏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