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山雷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对后世医学有什么影响

张山雷认为杂病之中风是以内风为主要病机 , 因此治疗时强调应以“潜镇摄纳”为总原则 。在此基础上 , 按其病情 , 分为闭证、脱证两大类 , 并根据具体表现 , 总结出治疗八法 。如开窍法 , 用于气窒声不出 , 牙关紧闭者 , 可用通关散(细辛、牙皂为末 , 吹鼻中)以搐鼻取嚏 , 同时针刺水沟、合谷等穴 。固脱法 , 用于中风病证中由于正气之散亡 , 无根之火暴动而见的脱症 。潜镇法 , 用于中风发作之前可以防患于未然 , 在已发作之后可以抑制病情的变化 。开泄法 , 用于肝阳上扰 , 气火上升 , 同时挟痰浊上壅 , 阻塞气道 , 可用稀涎散、礞石滚痰丸(大黄、黄芩、礞石、沉香)、青州白丸子(白附子生用、半夏生用、南星生用、川乌生用)之类 。若体质虚弱者 , 则宜用平和之剂以化痰泄痰 , 如二陈汤、杏仁、枳实、贝母、竹茹之类 。另外 , 如胆南星、天竺黄、竹沥、荆沥之类 , 性最和平 , 可以重用 。
【关于张山雷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对后世医学有什么影响】此外 , 如顺降法 , 用于中风痰火上逆 , 气逆火升 , 气必然因之而逆 , 因此在临床上 , 可兼见喘促之证 。此时治疗 , 宜定其横逆 , 调其升降 , 顺达气机 , 可用匀气散(白术、乌药、人参、天麻、沉香、青皮、白芷、木瓜、紫苏、甘草、姜) , 乌药顺气散(麻黄、橘皮、乌药、僵蚕、川芎、枳壳、炙甘草、白芷、桔梗、炮姜、生姜、大枣) 。育阴养血法 , 用于怔忡惊悸、健忘恍惚 , 肝血不足 , 不能养心 , 心血亏虚之证 , 可用滋水清肝饮(山茱萸、熟地、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当归身、白芍、柴胡、山栀、大枣)、一贯煎(沙参、麦冬、生地、归身、枸杞子、川楝子)等 。滋填肾阴法 , 用于肾水不足 , 不能制火 , 肝阳暴动而化风 , 可用六味丸之类 。通经宣络法 , 用于半身不遂 , 手足不用以及疼痛瘫痪等证 , 可用独活寄生汤、桑枝煎、虎骨四斤丸(木瓜、天麻、牛膝、苁蓉)等 。
张出雷的学术观点 , 虽然主张中西融合 , 但其于中医学的主要贡献 , 在于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以及治疗的认识和总结 。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 结合自已的个人经验 , 为后人在中风病的辨证分型和治法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故而成为民国时期的一大名医为后人所称许 。
张山雷治学严谨 , 对经典医著独具见解 , 阐发秘奥 , 而于诸家学识亦多所笺正 。同时参考现代医学 , 取长补短 , 体现了学术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 , 著有《病理学读本》、《中风斠诠》《疡科纲要》、《药物学纲要》、《脉学正义》、《难经汇注笺正》、《古今医案平议》等25种65卷 。在病危时 , 对其未完成的部分手稿 , 仍殷切关注 , 曾自挽一联:“一伎半生 , 精神所结 , 神鬼可通 , 果然奇悟别开 , 尽助前贤 , 补直罅漏;孤灯廿载 , 意气徒豪 , 心肝呕尽 , 从此显灵未泯 , 惟冀后起 , 完续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