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南宋最矛盾的名将quo;,死守襄阳6年之久,最终却弃宋投元

直纠结于一件事,即如果孤军守城,援军无望,这时候作为主将当作如何选择?战,虽早晚要败,满城百姓不是饿死就是被屠城,但可成就自己一世英名;降即汉奸,注定自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但可保全一城百姓性命,哪个好呢?
历史上例子多多,仅举两例,一是唐时张巡守睢阳,坚持到人吃人还在坚持,老弱妇童吃完后依然坚持,最后城破死节,青史留名;再一个是宋时张邦昌,当金人要他当伪皇帝,不当则屠开封一城时,他选择了当 。结果,成为结结实实的汉奸一枚,而满城百姓及官员得以保全了性命 。
当然,还有那一等一的大忠臣史可法,抱定必死之决心,坚守扬州,结果扬州一城人被屠;也有那清军进逼南京而钱谦益等迎降,保全了南京一城百姓 。
吕文焕便是这样一个悲催的人物,他死守南宋战略要地襄阳达六年之久,援军无望,粮尽难以为继,在忽必烈承诺确保一城人性命的前提下,选择了投降,于是,中国又诞生了一个大汉奸 。
吕文焕,南宋后期将领 。号常山,安徽霍丘人 。吕文焕在宋蒙襄樊之战后期任宋朝守将,与蒙元相持达六年之久,弹尽粮绝后降元,引元军东下,攻破及招降沿江诸州 。后官至江淮行省右丞,告老还乡卒于家 。
南宋时的主战场有三,一是中原,二是川陕,三是湖襄 。后期的战线,中原是焦灼状态,一时蒙古人也无法顺畅地拿下;川陕则被王坚等人在钓鱼城所困,一时也无计可施,只有拿下这战略要地的襄阳,才能长驱直入,直进江南,一举将南宋制服 。
襄阳于南宋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生死攸关 。作为守方,襄阳有着天然地优势,易守难攻;但却也有弱点,即是想突出去也困难,两者相互相成,蒙古人打不进来,这吕文焕也突不同去,于是,双方一直就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
吕文焕的官阶并不高,守襄阳时他仅为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他出身于南宋末期著名的武将团队吕氏家族,在镇守襄阳以前曾经略贵州地区,还在鄂州、四川等战场与蒙古作战,累建功勋,皇上嘉奖曰:"传授六韬而起家,间关万里而赴授 。朕拊髀思名将,一扫兵氛;尔束发战匈奴,屡腾凯奏 。宜加品秩,以奖忠劳 。"评价甚高 。
吕文焕并不是京湖战区的最高统帅,最高统帅是吕文德,也是吕氏军事家族的一员 。此人虽对宋守土有功,但贪财且目光短浅,在襄阳之战中,他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为小利而同意蒙古人在襄阳城外设置榷场做买卖,后来竟同意他们建筑城墙于襄阳东南,致使后来南北援军受阻城下 。
再一次是蒙古人已围困襄樊,并筑寨以作长期之备,吕文焕报吕文德请求趁蒙古筑寨未成之时,夹攻破敌 。但吕文德不听,自持"兵储支十年"而轻之,直接了导致襄樊被围得水泄不通,史载,听说他这种说法后,蒙古人"识者窃笑之" 。
吕文焕对他这两次重大失误是有清醒认识的,屡劝之,但无奈劝之不听,为之奈何,他也曾六次主动出击,想突出重围,但均无功而返 。
其实当时宋庭也对襄樊战事十分地看重,六年间曾组织过十次增援,总兵力超过三十万人,但所有这些都没能总冲破蒙军设在城外的壁垒,甚至连一次战胜的纪录都没有,吕文焕只能"南望恸哭" 。
其实吕文焕心中十分明白,如此地僵持下去,失败的肯定是南宋 。储备已经快要耗尽,唯一的希望就是援军,如果这一条路也没有指望,那剩下来的是什么,他心中是很明白的,一是投降,一是全部死亡 。
局面越来越糟糕,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被忽必烈攻破,全城被屠尽,满城死寂 。吕文焕得知这个消息后,难免不胆战心惊,想到襄阳城内的老百姓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落得这种下场,蒙古军对所有抗拒之人都不会手下留情,何况是对他这坚守六年,杀敌无数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