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没灭掉唐朝,却间接帮另一个人不费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唐代诗人秦韬玉有句诗叫“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用这句诗来形容黄巢真可谓贴切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也让垂死的李唐王朝大伤元气 。他辛辛苦苦南征北战却没有灭掉唐王朝,而另一个人却不费吹灰之力就登上皇帝之位,这无疑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先回到黄巢所生活的年代,看看黄巢为什么要起义以及他为何会失败 。
图1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人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早已是苟延残喘 。中间虽经历过几次改革,但由于宦官和藩镇的阻挠,都一一流产,这就注定了大唐从此一蹶不振 。到了唐僖宗时,局势更恶,君不君,臣不臣,老百姓流离失所,可谓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根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关内大饥,人相食”,局势混乱到如此程度,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旧唐书·僖宗本纪》也说道:“京师食尽,贼食树皮,以金玉买人于行营之师,人获数百万 。山谷避乱百姓,多为诸军之所执卖 。”连军队也做起了买卖人肉的“生意”,老百姓可以说是没有活路了 。
而朝廷呢?朝廷三令五申,说如今灾难纷起,老百姓度日维艰,一定要爱民如子,不能强加赋税 。“本是平人,迫于饥馑,驱之为盗,情不愿为” 。朝廷也体谅老百姓的难处,因此所下达的圣旨可谓是合情合理 。可是有谁听呢?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好的政令一旦到了基层也会变了样 。官吏哪管百姓死活,该盘剥,该贪污的一样不少,反而变本加厉 。
图2 李儇(862年―888年),即唐僖宗
面对如此恶劣的形势,唐僖宗当时也不过是十二岁,根本不省人事,只顾贪玩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出来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局面或许会有转机 。但是“国无良相,军无良将”,这就注定了大唐气数将尽 。灾荒不断,赋税沉重,老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落草为寇 。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是以唐民迫于必死而揭竿以起也” 。当时,韩秀昇造反,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擒,问他为何要反?他说:“天下无复公道,纽解纲绝 。今日反者,岂惟秀昇!”
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蝗灾更加严重 。自东向西,所过之处,颗粒无收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京兆尹上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而宰相听到这个消息后,却相互庆贺,可见这些大臣腐朽到何种程度!
图3 唐末藩镇图
面对如此的局势,天灾人祸,朝廷根本指望不上 。那么,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轮到黄巢出场了 。黄巢以贩私盐为生,善骑射,喜任侠,屡举进士不第 。干的是杀头的买卖,屡次名落孙山,对朝廷早就心怀不满,于是便揭竿而起 。由于老百姓都没了活路,一下子就有几千人跟随黄巢,以期能找条活路 。与安禄山不同,黄巢没有兵强马壮的势力,也没有图谋已久的野心,只是希望朝廷能够封自己个节度使,能够找条出路 。可是朝廷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一口回绝,就这样双方僵持达十年之久 。
由于没有既定的目标和远大志向,因此黄巢只能像流寇一样到处乱窜 。只能像一股旋风一样对唐王朝起到扫荡作用,根本构不成致命一击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感慨道:“若黄巢,则陷广州旋弃之矣,蹂湖湘旋弃之矣,度江淮旋弃之矣,甲、蔡、卞无尺地为其土,无一民为其人,无粒粟为其馈,所倚为爪牙者朱温、尚让,皆非素所统御,同为群盗,偶相推奉尔 。”唐朝虽然腐朽,但黄巢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推翻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