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哲学家 王充( 七 )


东汉哲学家 王充

文章插图
王充造成王充这种徘徊州县,淹滞不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后来王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曾对仕路穷通作过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逢遇篇》将入仕宦的达与不达归结为遇与不遇: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 。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 。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 。或才高行洁,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进在众上 。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 。进在遇,退在不遇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古人常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贤才常有,但仕宦的机会不常有 。生逢其时,仕遇其主,虽才浅德薄也因缘得进;反之,如果生不逢时,所遇非人,即使才高八斗,德比夷齐,也会落拓在野,沉沦下僚 。这在缺乏健全的竞争机制时更是如此 。不过王充生当光武、明帝、章帝、和帝之世,正是东汉王朝的上升时期,徵辟举拔之制,还是比较正常的,似乎谈不上生不逢时的问题,但并不排除其所遇非人的可能 。《后汉书》说他“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王充也曾自纪建初初年,中州欠收,充曾上书郡守,主张厉行节俭,以备睏乏,但“言不纳用”;时俗嗜酒,充以为酒耗五穀,又有醺酒滋事之忧,奏记郡守:主张“禁酒”,亦不被重视 。读书人的看家本领就是建言献策,既然言不纳用,可见他遇到的确实并非知己 。
东汉哲学家 王充

文章插图
王充王充在《累害篇》中又提出“累害”说:凡入仕宦有稽留不进,行节有毁伤不全,罪过有累积不除,声名有暗昧不明,才非下,行非悖,又知(智)非昏,策非味也,连遭外祸,累害之也 。仕宦留滞,行迹诬伤,有罪不除,声名狼狈……这一切并不一定是他本人的过错,很可能是外物的连累和陷害 。王充将这些来自外物的毁伤归纳为“三累三害” 。何谓三累三害?充说:乡里有三累,朝廷有三害 。乡之三累指仕宦之前遇到的麻烦:朋友反目,相为毁伤,一累也;庸才忌妒,毁伤高才,二票也;交游失和,转相攻击,三累也 。朝之三害指出佳之后遭受的陷害:竟进者为了有限的职位互相诋毁,在长官面前捏造夸大事实,长官又不明察,信纳其言,一害也;同僚爱好不同,清浊异操,“清吏增郁郁之白,举涓涓之言”,名声越来越洁白,见解越来越高明,浊吏自惭形秽,怀恨在心,暗中收集清吏的过失,陷害重罚,二害也;长官亲幸佐吏,佐吏人品不高,提拔邪回之人,对不肯附从的“清正之士”必然心怀不满,在长官面前诋毁他,三害也 。王充所举的三累三害,生动而具体,恰如自己的切身遭遇 。思想概括主张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天自然无为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幺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
东汉哲学家 王充

文章插图
王充塑像2.天不能故生人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繫 。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神灭无鬼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 。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4.今胜于古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稟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他认为汉代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 。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局限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充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 。王充虽然反对神学目的论,但他不了解造成吉凶祸福和贫富贵贱的社会原因,因而主张命定论,强调“命”的绝对权威,认为“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 。而决定生死夭寿和贫富贵贱的命运,是由天和各种星象施气造成的,“天施气于地以生物,人转相生,精微为圣,皆因父气,不更稟取” 。甚至造成社会治乱的原因也取决于“时数”,而否认人的作用,“年岁水旱,五穀不成,非政所致,时数然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 。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有听凭命运的摆布 。在这里,王充不仅远远落后于荀子,也不及墨子,甚至不如孔子 。王充虽然反对“天人感应”,却又宣扬“瑞应” 。他说:“凡人稟贵命于天,必有吉验见于地”,“善祥出,国必兴;恶祥见,朝必亡” 。例如,宣帝、光武、明帝、章帝等“仁君”出世,就有凤凰、麒麟、芝草、甘露等吉祥之物出现 。王充也主张妖祥说,他认为儘管人死不为鬼,但鬼仍然存在 。妖是一种气化现象,“天地之气为妖者,太阳之气也”,“阳气赤,故世人尽见鬼,其色纯朱” 。妖祥同瑞应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社会兴衰的徵兆,“天地之道,人将亡,凶亦出;国将亡,妖亦见” 。儘管王充是用天道自然无为和“气”的理论解释“命”、瑞应和妖祥,似乎坚持了唯物论,但由于他的唯物论是朴素的,他的认识论是经验主义的,因而在解释社会现象时,陷入了唯心论 。虽然王充的思想中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但仍然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于后来的许多儒生对王充心有余悸 。宋代黄震说王充“谓天地生育之恩,而譬之人身之生虮虱,欲以尽废天地百神之祀” 。清朝赵坦也说:“自古圣贤莫不畏天”,“使充之说行,则生人之理灭 ” 。个人着作生平着述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 。其中《讥俗》、《政务》、《养性》现已失传了 。“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 。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 。“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 。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