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哲学家 王充(11)


东汉哲学家 王充

文章插图
王充墓王充的不孝,最被人所诟病者在于扬己抑祖 。他在《自纪篇》中一方面贬毁祖辈,另一方面极力标榜自己,说自己自小便与众不同,仁义听话,恭敬有礼,“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喜欢学习,成绩突出 。成年之后,更是品德高尚,淡薄名利,“常言人长,希言人短”,“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为人清重,”“性恬澹,不贪富贵”,简直完美无瑕,无可挑剔,与其劣迹斑斑的祖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儘管如此,王充卑微的出身,祖上不光彩的形象,始终是他一块难以消除的心病 。于是他便从历史上寻找证据,来说明父祖不好,并不影响后人成才,以此洗刷自己 。他《自纪篇》中说:“母骊犊骍,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奇人 。鲧恶禹圣,叟顽舜神;颜路庸固,回杰超伦;孔、墨祖愚,丘、翟圣贤 。”清代着名学者惠栋,在“母骊犊骍,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奇人”之后加批语云:“自誉而毁其先,非人也”(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王充”条针对这段文字说:“盖自居于圣贤而訾毁其亲,可谓有文无行,名教之罪人也 。”《四库全书总目》亦云:“至于述其祖父顽很,以自表所长,傎亦甚焉 。”可见,无论是官方,还是清代学者个人,都认为王充是一个毁祖誉己的小人和破坏名教的千古罪人 。在“天下之事孝为上”、孝“为万事之纲纪”的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谁愿意整理、刻印一个不孝之子的着作呢?知道了这一点,清代学者不刊刻、不校注《论衡》,便很容易理解了 。轶事典故市肆博览(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翻译:王充少年时父亲早亡,家乡人都称讚他对母亲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 。他爱好广泛,浏览群书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 。由于家里穷没有书,王充就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因而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史书记载《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 。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弔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 。着《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闢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 。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 。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 。永元中,病卒于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