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哲学家 王充


东汉哲学家 王充

文章插图
王充(东汉哲学家)【东汉哲学家 王充】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
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都称讚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範畴 。以“气”为核心範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他的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着作 。
基本介绍中文名:王充
别名:王仲任
国籍:东汉
民族:汉族
出生地: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
出生日期:公元27年(丁亥年)
逝世日期:约公元97年
职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主要成就:倡导“疾虚妄而归实诚”的批判思想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开创元气自然论批判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批判有鬼论及各种世俗迷信思想
代表作品:《论衡》
人物简介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 。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 。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会稽郡徵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 。他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得出实在的结论 。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弔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 。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其中《订鬼》已是中学课文 。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
东汉哲学家 王充

文章插图
王充刺史董勤徵聘他为从事,改任治中,自己辞职回家 。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即汉章帝)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徵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徵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 。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 。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病死在家中 。人物生平家族显赫王充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系元城王氏之后 。元城王氏在西汉时期极为风光,自开基始祖王贺始,王氏一门内外,上有皇后、宰相、下有列侯、将军及各级官吏,一时间,元城王氏势齐云霄,荣耀非凡 。到了王莽时候,废汉自立新朝,元城王氏走向顶峰,成为天下第一家族,但也随着王莽政权的消失,地位一落千丈 。
东汉哲学家 王充

文章插图
王充雕像王充的祖上在元城王氏势力急剧膨胀时期开始显达 。“几世尝从军有功”,骁勇善战,后被封到会稽阳亭(具体位置及辖域现已不可考,一说湖州,一说义乌),因此王充祖上由燕赵之地迁居秀水江南 。有封邑奉养、有爵位功勋,加上朝中有人荫蔽,迁居江南的王氏家族很快就成为当地一方大户 。可惜好景不长,长期以来养成的豪门习气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王充祖上丢掉了爵位和封地,成为以农桑为业的普通人家,家族也从此走向衰落 。燕赵之地向来风行任侠斗气,由河北南迁而来的王氏家族也还保留着这种彪悍的作风,军功起家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平日里飞扬跋扈,仗势凌人,乡亲们敢怒不敢言 。在家道破落之后也不知道收敛,依旧横行乡里,遇到灾荒之年,又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结果仇家越来越多,一家人惶惶不可终日 。至王充祖父王汛的时候,正逢上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官府已不再干涉民间用武力解决私怨,为了躲避仇家的抓捕,他丢弃几近精光的祖业,率全家由会稽阳亭迁居到会稽钱塘县(今浙江杭州),靠经商餬口 。王充父辈有二人:长子王蒙,次子王诵,王诵即王充的父亲 。搬到钱塘县的王家兄弟又犯上了祖上的老毛病,斗气逞勇比其先辈有过之而无不及,到处欺负别人,大耍无赖,后来与当地一个丁姓豪强结怨 。几番争斗下来吃了不少亏,遂又举家仓皇出逃,落户上虞章镇 。为了讲述自己的家族渊源,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顺带记载了祖上的这些不光彩行径,本意是为了凸显自己出身贫贱,“宗祖无淑懿之基”,成功靠的是自己,同时印证自己“疾虚妄”而稟实言之的人生信条,结果却遭到了很多人的误解 。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这不合纲常,斥王充为“三千之罪人”,怎幺能自抖家丑呢?后人也多有诟病,“历诋其祖父之恶,恐难称孝” 。意思是,别人都可以记,就是你王充不能记!但王充偏偏这样做了!在那个做出孝道就可以扬名、甚至可以做官的时代,王充反其道而行之,不为祖上讳,其特立独行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