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

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基本介绍西医学名: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
英文名称:Cellulitis of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所属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
发病部位:口腔颌面部
主要症状: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张口受限、呼吸困难,淋巴结肿大和疼痛,严重时脓肿部位皮肤破溃,未治疗会形成长期排脓的窦口,典型全身症状有寒战、体温升高等
主要病因:多为细菌感染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桿菌等
多发群体: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者,存在局部诱发因素者
疾病简介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亦称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颜面部、颌周组织及颈上深部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口腔、颜面部、颈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结构如皮下组织、咀嚼肌、唾液腺、骨骼等,均有緻密的筋膜包裹 。在这些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相连的疏鬆结缔组织或者脂肪组织充填,并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唾液腺导管等解剖结构走行,这种结构具有缓冲运动产生的张力和压力 。由于感染常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间隙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髮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 。口腔颌面部间隙较多,根据解剖结构和感染累及的部位常将上述间隙分别命名为咬肌间隙、眶下间隙、翼下颌间隙等 。当感染累及间隙结构时,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当间隙内脂肪组织变性坏死后则形成脓肿 。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均为继发性感染,常见的感染来源包括牙源性感染和腺源性感染,创伤性、血源性及医源性导致的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较为少见 。在临床上,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可以局限在某一个间隙内,也可能同时累及相邻的多个间隙,形成广泛的弥散性蜂窝织炎或脓肿 。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亦可以波及相邻的血管神经,形成如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败血症、纵膈感染等严重併发症 。根据解剖结构和临床表现的部位常将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分为:咬肌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翼下颌间隙感染、颞下间隙感染、颞间隙感染、下颌下间隙感染、刻下间隙感染、咽旁间隙感染、颊间隙感染、舌下间隙感染和口底多间隙感染 。发病原因本病多为细菌感染所致,其致病菌通过病变牙齿、牙周组织、口腔颌面部淋巴结或唾液腺等途径进入颌面部潜在间隙,引起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 。发病机制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均为继发性,多由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创伤性、血源性及医源性较少见 。常见的牙源性感染有: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主要引起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和口底多间隙感染)、根尖周炎及牙槽脓肿(上前牙根尖周炎或牙槽脓肿可引起眶下间隙;上下颌后牙区根尖周炎或牙槽脓肿可引起颞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口底多间隙感染)常见的腺源性感染有:颌面部淋巴结炎(主要引起颏下间隙、颊间隙、下颌下间隙感染)、化脓性颌下腺炎(主要引起下颌下间隙、口底多间隙感染)、舌下腺炎(主要引起舌下间隙感染)、化脓性腮腺炎(主要引起咬肌间隙、咽旁间隙感染)、扁桃体炎(主要引起咽旁间隙、口底多间隙感染) 。继发与创伤、面部疖痈、口腔溃疡、医源性感染和血源性感染者较少见 。其中常见医源性感染有: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可引起翼下颌间隙感染;卵圆孔、圆孔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可引起颞下间隙感染 。病理生理感染早期可见肌肉及筋膜内高度充血和炎症性水肿,并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伴随着炎症的进行,组织溶解坏死,间隙内以化脓性渗出物和坏死物质充填,形成脓肿 。临床表现局部症状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常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张口受限、呼吸困难等)和引流区淋巴结肿痛等典型表现,浅层间隙化脓性感染可扪及波动感,深层间隙感染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和明显压痛 。由于感染部位和範围不同,其表现的临床症状亦有差异 。咬肌间隙感染: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伴明显的张口受限 。长期脓液蓄积易形成边缘性骨髓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