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奇案:一人之死可以亡国( 三 )


“势”为何有力?因为他聚集了大量的能量 。文革之“势”,聚集了六亿人的能量,所以无坚不摧 。冷战时期的“核威慑”,也可说是一种对“势”的运用 。何谓“威慑”?用中国话说就是“引弓不发” 。箭在弦上,拽满了,锋镝直指你眉心,却又不发,你会感觉到一种威胁,一种摄人之力 。强大的核武库,可以将地球毁灭数次,聚集了大量的能量,因而具有某种摄人之“势”,用这种“势”来制敌,是为“核威慑” 。
现在的网络,也有力量 。孙志刚事件,孙大午事件,刘涌事件,都曾显示网络的力量 。网络既无权,也无钱,力量源於何处?源於“势” 。七千网民聚集的能量,成为“势”,一股“势”力,“势”不可见,但可以感觉到 。
国语中有关“势”的词很多 。权势、威势、气势、势力、造势、火势、水势、风势、势能、势焰、势必、泰山压顶之势、势不可当、大势所趋、因势利导、蓄势待发、人多势众、势均力敌、兵无常势等等 。细细考究这些词,可以从中体味“势”为何物 。
韩非子将“势”与法、术并列为王者经世治国必谙之道 。在其《难势》等篇章中对“任势”之理作了精辟的阐述 。近人有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也曾论及韩非子之“势” 。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文化最为辉煌壮观的一个时期 。韩非子是其中一朵奇葩 。细读韩非子,你会为他气势之磅礴,视野之开阔,立论之缜密,引喻之精博而叹服 。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之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也!”韩非子到了秦国,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子,向秦王进了谗言,将韩非子害死狱中 。
第五案,名为“无兵造反案”
汉代韩信之死,最令人同情 。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对阵,常吃败仗,刘邦可说是“常败将军” 。高祖二年,刘邦率五十余万人伐楚,至彭城 。项羽率三万精兵击汉军,大破之,汉兵死者十余万人 。刘邦带着数十人仓皇逃遁,一路上几次要将女儿推下车 。这一仗,刘邦的父亲和皇后也被项羽捉去 。高祖三年,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弹尽粮绝,将军纪信假扮高祖模样诈降,刘邦率数十骑狼狈而逃 。
刘邦收兵守成皋,又被项羽包围,复遁,逃入韩信军中,收韩信之军 。高祖四年,刘邦在广武被项羽伏弩射中胸部,假意摸着脚说,射中我指头了 。逢羽必败,我断定刘邦患有严重的“恐羽症” 。多亏有韩信在 。汉军出陈仓,就是“用韩信之计” 。以后井陉之战,充分显示了韩信的谋略和军事指挥天才 。收赵定齐,韩信立了大功 。杀死龙且,斩断项羽臂膀 。刘邦几次大败,末了从韩信那里收精兵,方能再战 。
高祖五年,楚汉决战垓下 。开始韩信、彭越不到,刘邦大败,“深堑而守之” 。后来用了张良的妙计,愿与韩信、彭越“共天下”,把两人哄了来 。垓下之战,据《史记》记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整个战役,全由韩信指挥 。垓下之战实乃韩信之战 。呼风唤雨,波澜壮阔,四面楚歌,英姿飒爽的韩将军与拔山盖世的楚霸王在垓下谱写了一篇壮丽凄绝的英雄史诗 。
刚刚葬了项羽,刘邦就“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突如其来,夺了韩信的兵权 。好一个“共天下”,原是如此 。司马迁在写韩信传的时候,用了很大一段文字描写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楚、汉相争三年,在京、索之间相持不下,兵疲民困,刘邦与项羽双方都无力“息天下之祸” 。唯有韩信接连打胜仗,兵强马壮,且“据强齐,从燕、赵”,正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恰似诸葛亮《隆中对》的最早版本 。这一段文字以后又被司马光引用 。何以司马迁要用大段文字记这件事?我猜太史公对韩信暗存同情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