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奇案:一人之死可以亡国( 二 )


第三案,名为“车裂案”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次“变法革新”,最成功的要数“商鞅变法” 。“戊戍变法”是失败了,他使我们中国失去了一次最好的富国强兵的历史机遇 。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保守派的势力过于强大 。在这个保守的国度,要变更祖宗之法,谈何容易 。但商鞅却成功了 。商鞅成功,因为它不仅有超人的胆略,还有超人的政治智慧 。
一开始,他就作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悬赏五金,募一人将一根木头从国都南门搬到北门,“民怪之,莫敢徙” 。于是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做到了,立刻兑付了赏金 。“民怪之”,是因为政府缺乏公信力 。商鞅用这样一个小故事确立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 。于是推行新政 。在各种政令中有一条颇有意思,“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就是说不准吃“大锅饭” 。这一条出自于对人的本性的认识 。可惜的是我们今天一些地方仍在吃大锅饭,难道我们今天的智慧比不上两千年前的商鞅?
新法很难执行,因为大家都反对 。碰到太子犯了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太岁头上动土,商鞅之胆略可见 。“明日,秦人皆趋令” 。我们今天的改革,碰到最大的难题是“执行难” 。法令如果不能执行,就是一张废纸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如果我们今天也有一个铁面无私的商鞅,改革或许会顺利得多 。正因为有了这个大智大勇的商鞅,“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变法最终取得成功 。
商鞅变法之前,“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雍州位于陕西西部,所处环境,十分偏僻、闭塞 。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 。“诸侯卑秦” 。变法之后,秦一跃成为西部之强国,诸侯惧之,称为“虎狼之国” 。到后来,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若论统一大业,商鞅变法应是第一功,因为他为秦国以后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商鞅后来的结局十分悲惨,秦孝公死后,他四处逃亡,走投无路,终被秦惠王捉住,受了车裂之刑 。历来的改革者,少有好结果 。战国时的吴起,汉代的桑弘羊,唐代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不得好下场 。
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花样翻新,所以不断地有新东西发明出来 。我们中国人尊崇老的,喜欢旧的,凡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极为珍贵的,若有标新立异,一律视作异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是东西方观念的差异 。再者,千年大树,盘根错节,既得利益者,各据要津,要把他们挪动挪动,无异于要他们的命 。改革者与既得利益者最终是鱼死网破 。
第四案,名为“聪明误”
世上什麽最有力量?当然是权,蒯大富说,有了权就有了一切 。最大的权是皇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其次有力量的是钱,老百姓说,有钱使得鬼推磨 。现在的说法是,“利益驱动” 。还有一种力量,可以独立于权钱之外,那就是“势” 。有关“势”的研究和学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韩非子那里 。韩非子说,“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 。”
什麽人最“善任势”?文革中,最令我感慨的是毛主席对“势”的运用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大师 。先是倡阶级斗争,酝酿发酵;接着发小红书,添火升温;十余次接见红卫兵,乘风鼓浪 。接下来我看到的是,巨浪滔天,排山倒海,横扫千军,势不可挡 。我那时深切体会到那种“势”的巨大威力 。那麽多当权派,曾经大权在握,多麽显赫,竟毫无抵挡之力,任滔天巨浪,一泻千里,无所不摧 。文革是一场夺权斗争,自下面蓄“势”、起“势”、发“势”,夺上面之权 。权之力败於“势”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