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时期有钱人们都是如何避暑的?

导读: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调房”避暑 。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空调”,但古人也有许多低碳、环保的纳凉避暑之所 。比如先秦时期的“窟室”、汉代“清凉殿”……
先秦时期避暑纳凉的“窟室”——贵族夏天的“娱乐空间”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 。这样的房间,古人称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夏房 。窟室,算是先秦最流行的“空调房” 。所谓“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乃现代“地下室”的原始结构 。由此可知,先秦时代流行的窟室,实际上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讲究 。
当时有条件的贵族,家里都筑有窟室,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饮活动会安排在窟室中进行 。郑国大夫伯有是中国史上有名的“酒鬼”之一,他家就有一间窟室 。《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 。”大概意思是,郑国的伯有喜欢喝酒,特地修建了一处窟室,晚上在窟室内饮酒取乐,通宵达旦 。可见,窟室很像是先秦贵族阶层夏季流行的“娱乐空间” 。
当时,从中原的郑国,到南方的楚国,沿海的吴国,贵族们都喜欢在窟室中避暑,窟室也是家居的重要场所 。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15年的夏天刺杀吴王僚时,便利用了家里的窟室 。就史料分析,先秦时的窟室又不完全是利用地下冷源的地下室,也有人工冷源 。当时高级窟室内会放置冰块,以达到降温、调温的目的 。
公元前552年夏天,楚国的令尹子庚去世后,合适继任人选薳子冯回避楚康王任命时,便穿着棉袍、大衣躺到窟室内的床上,装病不去 。大热天里,薳子冯为什么还穿件大衣?原来,他在床下放置了冰块 。
汉代皇宫有“清凉殿”——制冷效果很好“中夏含霜”
冰块,一直是古人避暑降温的重要冷源之一 。这种利用天然冷源给房间降温的手段,至少在上古周代时已开始 。
在周王的宫廷中,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 。《周礼》记载,负责人称“凌人”,手下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 。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存在 。汉代的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空调房” 。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级避暑用房 。从《汉书》记载来看,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极佳,称“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室内能结霜,形容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 。
室内附带降温设备也极为豪华 。佚名古籍《三辅黄图》“清凉殿”条有这样的记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石质高级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在身边又放置盛有冰块的国外进口玉晶盘 。更绝的是,还让侍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 。如此这般,多重降温,自然凉爽舒适 。
受到汉武帝刘彻宠幸的董偃,便“常卧延清之室”,上述即是董偃所呆清凉殿时的降温陈设 。顺便说一下,董偃是刘彻时年50来岁的姑妈、汉文帝女儿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小情人,年龄悬殊30岁左右,这段“奇爱”曾留下“绿帽子”、“主人翁”两个词汇 。
唐代皇宫“水激扇车”的“含凉殿”——中国出现最早“进口空调”
唐代夏季带空调的建筑,不再叫汉代的“清凉殿”,而称“含凉殿” 。“含凉殿”为唐朝皇帝后妃的寝殿,北临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在里面居住十分凉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