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清朝的皇帝为何会大兴所谓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令我联想到清朝,联想到那由富贵走向腐朽的朝代 。据说清入关以前也很朴素,所谓的宫廷宴席极其平民化,不过是露天铺上兽皮,众人围拢着炖肉的火锅盘腿而坐,类似于今天的野餐 。《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 。然而当他们坐定了江山之后,越来越讲究排场了,表现在饮食方面,就是形成了满汉全席 。最初,清宫宴请文武大臣,满汉席是分开的 。康熙皇帝曾多次举办动辄数千人云集的“千叟宴”,其中一等席每桌价值白银八两,据此推理,这样的大型宴会真是一掷千金 。乾隆年间满汉全席自宫廷流入民间,一时风行神州 。
清朝的满汉全席,似乎以扬州为最(作为江南的官场菜),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有详细记载 。我又分别查阅了川式、广式、鄂式满汉全席的膳单,发现各地因口味不同,菜目也大有变异,但几乎都以山珍海味为主体 。虽未现场亲临,仅仅这一份份文字的菜谱就令我眼花缭乱 。古人啊古人,为什么对吃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多的创造?
网络配图
满人宴饮有吃一席撤一席的习俗,这对满汉全席构成最大的影响,使之不再是一餐之食、一夕之食,需分全日(早、中、晚)进行,或分两日甚至三日才能吃完——可见其菜肴品种的繁多 。满汉全席就是以这种多餐甚至持续多日的聚餐活动而著称 。从日出吃到日落,从今天吃到明天,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仿佛变成吃饭的机器了,吃饭也变成某种机械的行为 。这种狂吃滥饮、饮食终日的方式,既使在物质文明极其发达的今天看来,也是太奢侈了 。吃的人难道习疼吗?难道不空虚吗?
满汉全席大多在宫廷及官场盛行,由此可见,类似于后来的公款吃喝吧?长年累月地吃下去,还不把江山给吃空了?把老百姓吃苦了?春风得意的大清王朝,最先肯定是从饭桌上开始腐朽的 。它首先失败在饭桌上,然后才失败在战场上 。当清王朝慢条斯理烹饪、享受满汉全席之时,垂涎三尺的西方列强,却在紧锣密鼓地打制坚船利炮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铺张浪费的满汉全席,正如清朝的历史一样,顶多只够吃几百年 。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华丽王朝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桌冷冷的清清的剩菜残羹,就像留下圆明园的断墙残柱一样,供后人瞻仰而且嘘叹,所谓的鸦片战争,是清朝走向黄昏的标志,这已是它最后的晚餐!
清宫的厨房,该叫做御膳房 。给皇帝烧饭的人,肯定是一流的大厨,属于“御用” 。世间有两个行当最怕被“御用”,其一是文人,其二则是厨师 。宫廷诗人只会歌功颂德,天子脚下的厨子呢,同样只能变着花样讨主人欢心 。而且肯定是战战兢兢的 。生怕盐搁多点或少点了(诸如此类),会败坏了皇帝的胃口,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这导致他们不可能绝对放松 。而无论艺术还是烹调,都必须在放松的状态下,才会有创意,才能出效果 。
满汉全席,属于清代宫廷菜的“代表作”,据称“以礼仪隆重正规、用料名贵考究、菜点品种繁多而闻名于世,古今中外筵席的席面上无有其匹 。”
谈迁《北游录·纪闻下》记述其源起:“款客,撤一席又进一席,贵其迭也……英王在时,尝宴诸将,可二百席 。”甚至连吃三天三夜 。真够为难那些厨师!他们要挖空心思,避免菜肴的雷同 。犹如写格律诗,既要合辙押韵、对仗工整,字眼还不能重复 。这不是让人戴着镣铐跳舞吗?
网络配图
余生也晚,没尝到满汉全席 。但我想也就那么回事 。到了最后,无论对于厨师还是食客,恐怕都是机械性的了 。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审美疲劳” 。烹调一旦成为彻底的劳动,则没多大意思了 。它其实也需要灵感乃至“神来之笔”的 。满汉全席的风格,在我想像中,相当于腐朽的汉赋,那种蹩脚、做作的骈体文,徒然具备冗长的句式、华丽的辞藻而已,却缺乏灵魂 。过于油腻,会让人倒胃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