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高考:揭古代科举的隐闻秘史

导读:科举制度,自隋文帝创立到1905年慈禧太后废除其中经历了大约1300多年,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中,科举为国家选举了大量人才,直到今天,我们依然遵循着古人最优良的传统,进行着古老的高考制度 。古人高考到底是怎样的呢?大家一起看看吧 。
网络配图

科举制度是谁建立的?
魏晋九品中正制初期为国家广收人才,但是后期受到贵族的阻扰,此时的人才选拔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但此时已有了科举制度的萌芽 。魏晋动乱之后,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建立隋朝 。国家建立了,要想它能够运行下去,除了最高指挥官还需要众多能人贤士,为国出谋划策,这样国家才能安定 。但是鉴于九品中正制给国家带来的危害,隋文帝决定以全新的制度选拔人才 。这样,科举制度诞生了 。
科举制度就是国家组织大规模的考试以此来招募人才 。科举制度虽然是面对全国平民,但是它分为严格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优胜劣汰,所选拔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隋朝的安定与繁荣,并且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虽然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但是它却是在唐朝完善的 。唐朝增加了明经和进士两科,而武则天执政期间,增加了武举考试,自此文武双全,人才辈出 。科举制度萌发于魏晋,产生于隋朝,定型于唐朝,从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给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
科举制度是谁废除的
关于科举制度是谁废除的这个问题不难 。史书上记载:“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令,一纸诏书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1905年是光绪三十一年间,但是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清政府的朝政是慈禧太后把持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左右着朝廷决策的走向 。所以间接的可以说,科举制是慈禧太后废除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可以让顽固不化的老太后颁布这一指令呢?
清政府后期,科举制八股取仕的弊端日益显现 。这个时期因为国门被迫打开,外来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近现代思想冲击着国民的头脑 。一些博识之人考察国外的国家机构,政府体制,学术民风,得出结论:要想在使得中国富强起来,除了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还要从根本上摒除国人落后迂腐的思想,这就意味着建立近现代教育提上日程了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立根之本,尤其现代化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培养新时期人才 。因此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提出废科举,废除八股取仕,建立新式学堂、新式学校,受到光绪皇帝大力支持 。可惜的是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变法只维持了一百零三天就失败了,改革的措施也成了泡影 。
清政府继续以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但是废除科举的呼声更加迫切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激化 。这时,慈禧太后被迫实施了清末新政举措,但是,新政只是慈禧太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打出的幌子,并没有真正运行 。也因此使得矛盾激化更加剧烈,废科举,停八股,设立新式学堂的呼声日益高涨 。因此,在1905年9月初,迫于朝廷重臣的联名上书请求,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昭令废除科举,宣告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 。
网络配图

为何废除科学制度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舞台上盘踞着一千三百多年,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哪年呢?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科举制度废除时间是1905年,这是历史可以明确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科举制度是在20世纪初废除呢?因为科举制度为国家建设网罗了许多人才,而且存在一千三百多年,却在这个时期被废除,横向纵观世界历史比较,科举制在20世纪初被废除,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