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意思_高山流水的意思和造句( 六 )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 。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 。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 。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 。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秦大路)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 。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 。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
警世通言
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 。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 。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 。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 。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 。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 。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
作品谱本
概略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
琴曲
《高山流水》在唐朝以前本为一曲,在唐朝期间分为《高山》、《流水》二曲,皆不分段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
《高山流水》的乐谱最早见于明朝朱权《神奇秘谱》,归入《太古神品》中,其解题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高山》短些,《流水》长些,都不分段,所辑很可能是唐代的曲谱,指法也确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迹 。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近代琴家侯作吾将《天闻阁琴谱》中的《高山》、《流水》二曲揉合成一曲而闻名古琴界 。
艺术特色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
第一段:引子部分 。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 。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 。”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 。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 。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高山流水的意思_高山流水的意思和造句】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 。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 。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 。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 。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