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意思_高山流水的意思和造句( 三 )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 。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 。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 。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 。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 。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 。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 。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伯牙与子期(7张)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 。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 。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 。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 。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 。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 。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 。”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 。”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 。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 。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 。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
据记载,伯牙台建于北宋,清代重修,后破败,解放后修复 。碑廊门额上有“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书法家手笔 。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殿堂里金碧辉煌,殿堂前是相传为伯牙抚琴的汉白玉筑成的琴台 。当你在稍远处驻足默立的时候,在那湖光山色,浓荫繁花当中,你会看到碑廊门额上的那四个字:高山流水 。它成了一个召唤,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琴曲释义 。
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
相关典故:
《列子·汤问》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 。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 。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 。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 。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
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秦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