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来历故事-对联的来历

对联的来历1【对联的来历故事-对联的来历】

对联的来历故事-对联的来历

文章插图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子、联语,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 。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荼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 。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幽符咒或只写神荼、郁垒的名字 。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代又称春联为桃符 。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五代时,符咒和神荼、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取代 。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 。最后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 。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足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人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问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寓、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 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 。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
带你了解春联的由来2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
新年新气象,作为中国颜色,红色的春联象征着中国人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欢喜、兴奋之情 。
春联,又称对联 。它的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
来源: 昆明应急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3对联,又称楹联、刈子、联语,是由两牛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 。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网文艺自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 。桃符,又名仙木,是占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荼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 。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茶”、“郁垒的名字 。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五代时,符咒和“神荼”、“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替代 。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年)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 。最后孟昶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话的形式慢慢传入民问,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 。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