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意思_高山流水的意思和造句( 四 )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 。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 。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 。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 。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 。
《警世通言》
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
《高山流水》和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
列子
华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 一曲 。初志在 乎高山,言仁者乐 山之意 。后志在乎 流水,言智者 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 。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 。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 。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 。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 。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秦大路)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 。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 。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
警世通言
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 。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 。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 。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 。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 。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 。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
作品谱本
编辑
概略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
琴曲
《高山流水》在唐朝以前本为一曲,在唐朝期间分为《高山》、《流水》二曲,皆不分段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
《高山流水》的乐谱最早见于明朝朱权《神奇秘谱》,归入《太古神品》中,其解题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高山》短些,《流水》长些,都不分段,所辑很可能是唐代的曲谱,指法也确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迹 。[14]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近代琴家侯作吾将《天闻阁琴谱》中的《高山》、《流水》二曲揉合成一曲而闻名古琴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