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意思_高山流水的意思和造句( 二 )


《吕氏春秋·本味》版
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伯牙①鼓②琴,钟子期③听之 。方④鼓琴而志在太山⑤,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⑥若泰山 。“少选⑦之间,而志在流水⑧,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⑨(shāng)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⑩千里也 。[10-11]
译文
《吕氏春秋·本味》版:
大凡贤德之人的品德,是有办法了解的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 。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 。”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是只有弹琴像这样,贤德的人也这样 。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 。
相关人物:
伯牙
全名: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
作品《高水流水》
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荀子《劝学篇》中亦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
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 。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 。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
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
钟子期碑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1980年修复 。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 。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 。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 。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 。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
成语典故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 。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 。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10]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 。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 。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 。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