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是哪三个地方 中国三边是哪三边( 二 )


「深度」施展:中美关系是个三边关系3本文大约10000字,读完约22分钟

中美经济存在一个高度联动的关系,简要来说这个关系就是:美国创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 。不过我们必须还要看到,美国的创新与中国的生产的深度联动,旁边还有个落寞的第三方,就是美国的传统产业 。美国的创新产业与美国的传统产业之间的经济关联度,甚至小于它与中国生产部门的关联度,这就导致了创新产业当中的人群与传统产业当中的人群的撕裂关系,导致美国严重的社会撕裂 。在这个逻辑下,我们可以说中美关系根本不是个双边关系,而是三边关系,是“美国创新部门—中国生产部门—美国传统部门”所对应的三种人群下的三边关系,中美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困境,是需要在这个三边关系下才能恰当理解的 。
本文系《巴伦*》对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外交学院教授施展的采访内容整理,文章来源于《巴伦*》 。

《巴伦*》:我们先回顾一下去年年初的采访 。当时新冠疫情刚刚爆发不久,您对于中国供应链是否会向海外转移做出了跟不少经济学家相反的判断,事实证明您的判断更加符合现实:中国供应链不但没有大规模流出,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回流,比如近期的印度纺织业,那么您如何回看当初的这个判断?
施展:有些经济学者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对中国前景极度悲观,认为国内近年来对自身供应链枢纽的地位过分高估,海外资本通过疫情机会在进行压力测试,测试排除中国的全球供应链 。当时我对疫情下的中国经济持谨慎悲观的态度 。
之所以悲观,毕竟当时的形势非常糟糕,谁也没法太乐观;但我认为,除非疫情仅局限于中国,并且持续好几年,否则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不会受到实质性冲击,因为我在《枢纽》、《溢出》两本书中提出的中国经济成长逻辑的一些基本条件,都还没有发生逆转 。所以当时我的“悲观”也是“谨慎”的 。
现在有些学者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又作出了极度乐观的预测,认为2018年贸易战以来美国自损式的极限施压政策彻底失效,今年新冠疫情影响之下中美两国经济一升一降,叠加上人民币升值,中国的GDP将达到美国的75%,甚至认为到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可以超越美国,到2049年美国经济体量可能反过来是中国的75% 。
这些学者前后两个极端的判断都让我有点吃惊 。现在,我仍要提出跟这类观点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美国就不存在这种所谓的“极限施压”策略 。如果说一部分人在疫情刚开始时对中国经济过分悲观,如今又过于乐观,而我在当时是谨慎悲观,现在则是谨慎乐观 。
乐观在于,我始终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在不出现技术的实质性跃迁的前提下,中国的实体经济在整体上没有太大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企业层面,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种微观层面的问题并不会线性传导到整体的宏观状态上 。因为宏观状态是由大系统、大网络来决定的,并不是由具体某个微观企业决定的,除非这个企业是整个网络中极度重要的节点 。
举例来说,即使华为撑不过美国的制裁,我们也不能就此说中国的通信行业没有希望了 。个别企业受到了巨大压力,但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都还在中国,华为的人才可以出来创业,又会有许多新的科技企业冒出来,所以从系统上来看,宏观问题不大 。
有的学者在2020年2月初说,当时中国经济形势严峻,但美股一片火热,这证明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动性不强 。我当时在接受《巴伦*》采访时就反驳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三月初美股就经历了历史性的连续熔断,但我们也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美股熔断是因为中国的影响 。中美经济联动性当然很强,但它不是简单的线性传导关系 。
在当前中美疫情**两重天的语境下,过分乐观的学者提出中国经济总量在2035年超越美国,甚至美国经济总量在2049年是中国的75%,我认为,即便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也没多大意义 。
原因在于,讨论国家实力的时候,GDP是个重要指标,但如果仅仅拿GDP这个统计指标来讨论问题,那就太离谱了 。看世界经济史的一些统计数据,在鸦片战争的时候,大清的GDP是英国的很多倍,甚至一直到甲午战争的时候,大清的GDP仍然是世界第一,之后才跌落下来,可是如果不去看经济的内部结构,以及各国在全球经济当中的结构性位置,这种GDP的第一有多大意义呢?研究者如果仅仅痴迷于这些数字的话,我认为是很不严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