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太傅盘桓东山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阅读感悟


谢太傅盘桓东山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阅读感悟

文章插图
四川眉山三苏祠

苏轼与《定风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晚年写了一篇小文,叫《自题金山画像》,可算是自我人生总结 。苏东坡在62岁高龄被流放到海南儋州 。三年后遇大赦从儋州回到江南,路过金山寺,看到李龙眠为自己画的像,便在上面题写了一段话来总结一生,这个总结非常独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这三个州是他三次流放地,他说我这一辈子,要说功业成就,这三个地方是最好的见证 。这话味道很复杂,里面似乎有发牢骚的意味,但又不是简单的发牢骚,他之所以被流放,是和他的人格、他的操守密切相关的,所以既有发牢骚的一面,也有自我欣赏、张扬不屈的一面 。

如果平实地来看,苏东坡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以说,他既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艺术家,又是清醒的政治家,还是既勤政又干练的治国能臣 。举几个例子看:苏东坡在徐州做太守的时候,正碰上洪水,“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 。他“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住在城楼上领导抗洪 。自己说:“吾在,水决不能败城!”果然人在堤在,保住了徐州 。

后来他主政杭州,看到西湖淤塞,环境很差,就规划另开了一个外西湖,挑出的淤泥筑了一条长堤,就是今天的“苏堤” 。功成之后,他高兴地吟唱“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写出了工程给民众带来的利益与欢乐 。

即使被流放到儋州,瘴疠之地,九死一生,他仍然写诗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本来是流放到海南,他现在反过来说“其实很可能我本是海南人,当初偶然地跑到了四川” 。这是何等旷达的心态啊!他还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把恶劣的环境当作奇特的人生经历,从而去体验,去享受 。在儋州,他不仅潇洒面对厄运,还为儋州民众带去了文化、教育、技术各方面的知识,至今还被海南人民怀念 。
【谢太傅盘桓东山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阅读感悟】
就是这样一个人,写下了一首小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首词写于黄州 。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呢?换言之,东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贬谪到的黄州?在黄州他又是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事情的起因是所谓“乌台诗案” 。乌台就是御史台 。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一个个人意志非常强的人,他有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话其实可以两面看:一面可以说站得高,云都挡不住我的眼,所以我可以洞观世界,了解真相;反过来说,站得高,云彩不正好挡住俯瞰的视线吗?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讲手握大权的人,最怕“予智予雄”,也就是“(自以为)我是最聪明的、最有能力的”,这种心态很害人 。王安石就有这方面的毛病,所以他有些时候把事情处理得很绝对,不容许别人跟他讨论 。苏东坡作为一个地方官,有不同意见,王安石又不容许讨论,所以免不了会发发牢骚 。

当时苏东坡要调往湖州去做太守,之前他到朋友家去串门,朋友家门口有两棵桧树,他就写了一首小诗,中间有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蛰龙就是潜龙,冬眠的龙就叫潜龙,也叫蛰龙 。苏东坡的意思是说:“这棵树如此高大,一定是根深才能叶茂,可以想象树根能够直扎到九泉;树干那么直,这个根一定也是又直又深 。可是我们看不见,那么谁能看见呢?地下的那个潜龙,入蛰的、在地下睡觉的龙,它是知道这个树根的正直状况的 。”这里也有牢骚,但却被他的反对者抓住了把柄,说皇帝是飞龙在天,潜龙是未来的可能的皇帝 。而东坡在任职湖州的谢表中讲:“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也被反对者指责为“妄自尊大,指斥乘舆” 。罪名很大,以致苏东坡入狱之后好长时间处在生死之间 。

就是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幸亏高太后对神宗说,苏轼发牢骚是真的,说他有不臣之心,是有点牵强了,你要杀了他,不得人心 。王安石也为他求情,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于是,苏东坡被贬到了黄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