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太傅盘桓东山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阅读感悟( 三 )



“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的描写,用“何妨吟啸”,就在动作之外有了精神气质性的意味 。当然,这不是说东坡刻意使用,而是他的文化修养使其自然而然选择了“吟啸” 。这是一种写实,同时在不自觉之间就因其“互文”的可能性带来了丰厚的文化意味 。

这是《定风波》的第一重境界,笑傲风雨,乐对人生 。

谢太傅盘桓东山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阅读感悟

文章插图
三苏祠·来凤轩

强韧自信,从容超脱

第二重境界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说到“平生”,就由眼前的这个实录实情,伸展开来、穿越了时空 。“烟雨任平生”,就是说“我一生的境遇,我一生的姿态,都是如此” 。这样一来,“烟雨”就有一个深层的比喻义,它就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人生的风雨历程 。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写得非常好,是一个警句,也可以说是一个妙句 。妙在哪里呢?首先是画面感 。“一蓑”和“烟雨”,两个意象构成了富有张力的画面 。中国古代诗词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一些名词性意象直接连接到一起,中间没有动词或介词,从而构成意味丰厚的境界 。如大家熟知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所谓“一蓑”,就是一个披着蓑衣的人;“烟雨”,则是弥散于天地的雨雾 。前者是微小的,但又是具体的、生动的、勾勒出很清楚的形象;后者则是朦胧的、模糊的背景 。于是,二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张力,一个很大的、很模糊的、晦暗而带有压迫感的“烟雨”,和一个很清晰的、微小的,却是被聚焦的人,共同构成这个画面 。这样的矛盾的状态,便产生了艺术的张力,而强化这个张力的是一个“任”字 。“任”,是一种态度,“任由他”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平生都是在这样混沌的弥散的烟雨之中,吟啸徐行 。

更妙的是,“一蓑”的“蓑”字既具有写实性,更具有象征性 。而这种象征性也是在互文的视野中呈现出来的 。从字面上看,“蓑”字可以有两种讲法:一是“一个身披蓑衣的人”;二是“披上这一袭蓑衣(走入烟雨)” 。这个角度稍微有点不一样 。但是不管哪一个,“蓑”字在这里是修辞的指代,指代的是披蓑衣的那个人 。现实生活中,披蓑衣的大多是渔夫和农民,但在文学作品中则不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以“蓑”来指代人有什么味道呢?东坡另一首诗中写道:“江湖来梦寐,蓑笠负平生 。”“蓑笠”与“江湖”相联,表现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即远离了庙堂散淡于草野的隐逸生活;更重要的是,还表现一种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即摆脱名缰利锁之后的精神自由 。所以“一蓑烟雨”,既是一般修辞意义上的一个指代,同时又携带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前面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体现了一种操守:即便身处恶劣的环境,我自坚定前行 。这近乎于儒家的理想人格境界 。而“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有一种和社会普遍的功利性价值相悖的、自我疏离的倾向,这近于道家 。“一蓑烟雨”而又“何妨吟啸”,表现出诗人强韧自信的意志和从容超脱的态度 。

谢太傅盘桓东山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阅读感悟

文章插图
三苏祠·消寒馆

洒脱透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难解的是第三重 。前两重即使不知道“互文”等方法,大致的意味也能体会出来 。可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情况就不太一样 。“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风雨天,也不是晴天,似乎与形式逻辑的排中律有些抵触——也不是好天也不是坏天,这种表达比较奇特 。

下阕写诗人经过了微风吹面、酒醒之后忽然产生的一个感觉,回首来路,“也无风雨也无晴” 。类似这样的句法,如到先秦诸子里去找几乎是找不到的 。但是,在佛典里却比比皆是,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例来看:“非有烦恼,非离烦恼”,说是大彻大悟的境界,没有烦恼,同时又“非离烦恼” 。在佛教里常见的一种表述叫做“般若智慧,是非双遣”,这种略带几分神秘的“般若智慧”含有两重意思:一是所谓的“真如”,就是不二不执的终极存在状态,也就是说经验世界中的区别、差别都不要太当真,对于内在的感觉与外在的现象,也不要过于执着,不要把它看成终极性“真实” 。二是“缘聚假有,缘散真空”,任何一种现象,都由因缘凑合而成;因缘凑合到一起就有了这个现象或事物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条件一定会改变,特定的因缘没有了,这个现象或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在这个意义上,不要把一个现象的存在当成一种永恒的绝对真实 。这就是所谓的佛教的“般若智慧” 。这样的一种观念,就是要超越有限去追求无限,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层面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