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太傅盘桓东山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阅读感悟( 四 )


我们且来看一看苏子由对其兄长在黄州这段生活的评价,对我们理解这首词会很有帮助 。子由说:
公之文,得之于天……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辩驳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
意思是说东坡是个文学天才,他到了黄州之后,诗文创作上了一个大台阶,就好像春潮澎湃,妙思泉涌,写出了大批非常高妙的诗文 。为什么到了黄州诗文创作更上一层楼呢?是因为他的精神世界更阔大、更深邃了,苏子由说了三层意思:一层,“读释氏书”,读了不少佛经,“深悟实相” 。“实相”,就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来的面目,说东坡读了之后,对世界、对人生、对宇宙,有了一种领悟,一种更透彻的体认 。另一层,“参之孔、老”,说东坡把佛、道、儒三家思想融会贯通了,达到了“辩驳无碍”的境界 。“辩驳无碍”,也就是找到它们在更高层次相通的地方,实现了三家的并存相融而互补 。第三层,“浩然不见其涯”,说东坡由于思想上通过三家会通有一个大的提升之后,诗文创作随之出现大的突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境界 。

苏东坡自己也曾在给其弟苏子由的诗中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 。”意思是你(指苏子由)和我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学的都是儒家的经典,后来我又以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相参证 。正是在黄州时,东坡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认识和胸怀都与之前有相当大的不同,而他的学术思想也更为通达开放 。北宋时期,以“三苏”为核心的蜀学与新学、洛学鼎足而三 。蜀学派的特点是以儒学为核心,吸收借鉴佛理和道家,从而融通三教,形成了一种更开放的思想系统 。

这期间,有一位佛门人物是东坡特别钟情的 。这位佛门人物对于中国的读书人、士大夫影响至为深远,因为他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的范式 。这个人物就是佛典中的维摩诘 。维摩诘是个居士,在《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的形象是“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在欲而行禅”,可以将其概括为:“菩萨、魔王皆法侣,须弥芥子任往来 。游戏神通慈悲心,火中生莲大自在 。”他既不同于庄周,又不同于屈原,可以说他有济世救民的情怀与境界,但不作殉道者;既要为外在的目标奋斗,又把主体的人生安顿得精彩丰富 。这种独特的人生模式就受到了历代才智之士的欢迎 。

苏东坡一生从《维摩诘所说经》得益甚多,表现在方方面面:他主体高扬,出入无碍;他宠辱不惊,随处济世;他舒放自在,乐享生活 。“舒放自在,乐享生活”是苏东坡的一个突出特点 。他不是苦行僧,他乐享生活的轶事、传说特别多,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方面写得津津有味 。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定风波》 。前面留了一个小悬念,说“小舟从此逝”“归去”,“逝”向何方?“归”于何处?从作品表层看,小舟是“逝”向“江海”,东坡所“归”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地 。深一层讲,则是超越了俗世尘网,到达自由精神的归宿 。苏子由评论东坡黄州的状况时用了“深悟实相”一语 。“悟实相”就是“越虚妄”,这近乎于陶渊明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所说的向往与追求 。中间这个“悟”字其实也大有名堂 。“觉悟”一词来源于佛教,“觉”者,觉醒;“悟”者,破迷破执 。无论“觉”,还是“悟”,都需要有一个契机,所谓“当下大悟” 。具体到这首小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觉悟后的境界,而到达这一境界的契机则隐含在前面两句 。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实录,是写景,但也还有深度解读的可能性 。佛教,特别是禅宗,讲“悟”很多,如“当头棒喝” 。在禅修里,光照是一种契机 。“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吹酒醒”,说山头云开,一道亮光映入眼帘,便有这个潜在的意味 。当然,这层意味在若有若无之间 。不过,“斜照却相迎”与“回首向来”是前后承接的关系,因此“若有”的意味还是更大一些的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顾走过的路——既有今天风雨中走过的道路,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即大半生的人生历程 。“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悟之后再看,风雨也好,晴天好也罢,都是过眼即逝的现象,不必牵挂在心上 。于是,“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强韧、“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落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透彻就实现了圆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