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太傅盘桓东山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阅读感悟( 二 )


到黄州之后,东坡几乎没有生活来源 。当地的官员同情他,在城东的山坡上给了他几亩荒地,开荒种地来过活 。这就是“东坡”的来历 。关于他在那儿的穷困窘况有很多记载,其中不乏有趣的轶事,表现出他在困顿中的达观、乐观 。
这样的生活他过了五年 。五年间,头上始终悬着达摩克利斯剑——因为他是戴罪之身,而生活又是如此窘迫 。但是,他就在这种情况下,写出了“大江东去”,写出了《前赤壁赋》,这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谢太傅盘桓东山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阅读感悟

文章插图
三苏祠·晚香堂

《定风波》的三重境界

笑傲风雨,乐对人生

了解了大背景,我们再来看《定风波》这首小词 。这首小词看似很简单,但它却有三重境界 。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诗歌,往往不是单摆浮搁的一层,往往是可以做浅的了解,也可以做深的理解 。
先看第一重境界 。《定风波》有很短的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依此来看,小词似乎很简单,就是一个带有写实性的雨中行的过程和情景 。上阕到下阕:风生雨来,信步雨中,雨停日出,回首来路 。但是这个看似写实的过程和情景,读起来却很有味道,因为里面有诗人富有个性的行为和风度 。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阵骤雨来了,但我不去理会它 。“何妨吟啸且徐行”,它并不能妨碍我一边吟啸一边慢慢地前行 。这便跟一般人不一样,他不是疾走寻地避雨,而是依然故我,从容地边吟啸边散步 。“竹杖芒鞋轻胜马”,生理上的轻快,反映了心理上的放松 。那么这里面最有表现力的、最传神、最形象的词,就是“吟啸” 。

“吟啸”在古代文化传统里,尤其在士大夫的文化传统里有特殊的意味 。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吟啸”的有名的典故 。这些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何妨吟啸且徐行”构成了一种“互文”的关系 。“互文”是近三四十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文学批评、文化批评一种流行的理论、方法 。它的核心是从文本之间的血脉关联中阐释其内涵 。我们现在就用“互文”的方法来看看“吟啸”的内涵 。
举南朝宋《世说新语》中的几个例子:

晋文王功徳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 。惟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

阮籍是古人中擅啸者最有名的一个 。据说他的啸声可以“闻数百步” 。晋文王司马昭势焰熏天,有他在场,紧张肃穆,谁都不敢喘口大气 。只有阮籍“箕踞”,两条腿劈着,像个簸箕一样,十分随便 。然后“啸歌”“酣放自若”,“啸歌”是吟啸的另一种讲法 。阮籍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抗争的自我意志 。
再来看王子猷的故事 。王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 。他找别人借了个空房子,一去就种竹子 。别人说“你就住几天,费这么大事种竹子干吗呀?”他不予回答,而是“啸咏良久”,然后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这是一则很有名的故事 。这种旁若无人、傲然自得的状态,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 。

另一个例子也很著名,“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是东晋的宰相谢安,当初他隐居东山时,跟一些朋友出海旅游 。开出去不多会儿,风起浪涌,别人都吓坏了,七嘴八舌说“不得了了,赶快回吧” 。“太傅神情方王”,王就是旺,精神头儿正好,“吟啸不言” 。大家一看他那么镇静,也就平静下来 。这时谢安慢慢说道:“将无归?”也就是说“既然如此,要不咱就回去吧” 。这事儿传开了,舆论普遍有了共识——“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这里的“吟啸”表现一种镇定自若的从容气度 。
联系这些跟“吟啸”有关系的文本,我们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啸、吟啸、啸歌,是一种主体张扬的人生姿态,表现出自己对人生品格的自我欣赏,又是在社会斗争和压力之下的傲然自得,在横逆面前的镇静从容 。总而言之,它是表现强烈主体精神的一种“符号性”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