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古诗译文 蝉虞世南拼音版( 五 )


如果把这两句诗放在一起看 , “垂时饮清露 , 流时发疏桐声” 。一个高贵迷人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这是蝉吗?当然是蝉 , 但不只是蝉 , 是高贵的君子 。其实 , 对于君子 , 尤其是身居高位的君子 , 只有喝了“清露” , 或者说只有清白的时候 , 才能“发出声音” , 才能让人信服 , 让人传道 。这难道不是古今一致的真理吗?
“垂下饮清露 , 发出疏桐之声” , 蝉的高洁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 , 那么接下来写什么呢?接下来就是进一步升华了 。“保持你的声音高 , 而不是由秋风 。”这两首诗是议论 , 但真的很自然 。自然在哪里?其实和前面那句“流出一棵细桐”有直接联系 。蝉为什么能穿过梧桐树发出声音?这不是因为秋风的芬芳 , 而是因为它站在高高的树枝上 , 它能自然地把声音传向远方 。和前两句一样 , 这句话还是一语双关 。什么是“秋风”?所谓“秋风” , 不仅指自然界的长风 , 也指世间的各种力量 。《红楼梦》里薛宝钗不是说“好风能送我上青天”吗?但在余士南的作品中 , 蝉在秋风中不鸣 , 就像那些挺拔干净的君子 。他不需要见风使舵 , 有关节或者有权势的人 , 就能出名 。多么自信的精神 , 多么优雅的气度!
“不是秋风让你孤傲 。”一个“自我” , 一个“非” , 一正一反相映 , 君子对人格力量的高度认同已经溢于言表 , 文笔飘逸闲适 , 这就是所谓的诗眼 。其实这首咏蝉诗也是余石南的自言自语 。为什么?因为余士南的一生可谓“远声不吭 , 不被秋风吹” 。他是虞世南唐太宗的臣子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他能够进入凌烟阁 , 绝对是因为他超群的能力和德行 。余世南原本是南方人 。陈朝灭亡后 , 随其弟余士奇进入长安 , 随即声名鹊起 。人们把他们比作陆机和陆云兄弟 。后来 , 余士奇成了杨迪的心腹 。余世南本来可以凭借哥哥的实力升到最高层 , 但是他却坚持闭门学习 , 就是不沾哥哥的光 。这不是已经很值钱了吗?更有甚者 , 隋朝末年 , 江都之乱爆发 , 皇帝杨迪被杀 , 余士奇被叛军逮捕 , 不得不被就地处决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 文弱书生余士南冲进刑场 , 抱着弟弟痛哭流涕 , 请求叛军让他为弟弟而死 。俗话说“时穷时现” , 余世南的义举随后被传为美谈 , 这是一回事 。还有一点 , 虞世南后来被唐太宗网罗 , 成为秦政府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做了皇帝后 , 没事就经常和他聊诗 。但有一次 , 唐太宗写了一首《宫诗》 , 要他跟着唱 , 这对于一个大臣来说 , 是难得的荣誉 。没想到 , 余士南看了一眼就说 , 陛下的诗虽然写得好 , 但内容不雅 。正所谓“上下效应” 。如果大家都知道陛下喜欢这种花花绿绿的诗 , 那也不是国家之福 , 我还是不要跟着唱了 。如此慷慨和直言不讳 , 甚至魏徵也应该被说服 。这还不够 。虞世南是初唐的“超脑” 。有一次 , 唐太宗想在一个屏风上写下《烈士传》 , 以警示后宫 , 一时找不到文字 。于是男的站出来讲了这件事 。我记得 , 我来写 。他写完之后 , 找出课文来对照 , 逐字逐句 。大家都知道 , 烈士的传说不是一首诗 , 也不是一首诗 , 而是一部人物传记 。它讲述了105个古代女性的故事 , 这是最难背的东西 。能一字不差地记住这样的东西 , 可见余士南的记忆力是多么强大 。后来唐太宗出行 , 有人说要带些书在路上看 。唐太宗说 , 不行 , 这一次 , 我有余士南陪着 , 他是活动库 。这是另一回事 。还有一点 , 虞世南是初唐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琦并称“初唐四杰” 。唐太宗不也喜欢书法吗?他曾经说过 , 别看褚遂良的字写得好 , 他还要选纸笔 。他能拿起一支秃笔 , 写出一手好字 。世界上只有我和余士南 。虽然自己的评价有夸大其词的嫌疑 , 但对于余士南确实是真心认可的 。把这些优点加在一起 , 其实唐太宗说余士南有“五绝” 。哪五大绝技?美德 , 忠诚 , 博学 , 好措辞 , 和良好的书籍 。何况唐太宗还说 , 如果所有大臣都能像虞世南那样 , 天下就不会有恶政了 。你看 , 被当时的皇帝如此看重 , 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沾沾自喜吧?但是余士南真的没有 。你看 , 他不比龙凤 , 鲲鹏 。而是借一只小蝉来和别人比 , 送东西来表达自己的野心 。这不也是一种高尚和高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