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国:中山国的建立与灭亡

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 , 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 , 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 , 因城(中人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 。国土嵌在燕赵之间 。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 , 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 , 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 , 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 。后来 , 晋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 , 经过三年苦战 , 在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 。后来中山桓公复国 , 国力鼎盛 , 有战车九千乘 。前296年 , 被赵国所灭 。
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一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 , 因城中有山得国名 。由中山武公建立 , 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 , 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 , 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 , 晋侯抗鲜虞 , 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 。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 , 为白狄 , 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 , 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 。
鲜虞得名出自鲜虞水 , 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滹沱河的清水河 , 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 。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 。书上记载 ,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 , 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 , 6个异姓诸侯国 , 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 , 其中就有鲜虞 。
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石家庄市、灵寿、平山、晋州一带的山区 , 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上三汲乡附近) 。出土的器物中有游牧文化特点的双耳铜釜、扁方壶、兽首青铜短剑和金腕饰、嵌松石金质虎形牌饰 , 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华夏诸国文化交流与影响 。
春秋时期的鲜虞部落联盟 , 由鲜虞、肥、鼓、仇等几个部落组成 , 逐渐开始扩张势力 。最初实力薄弱 , 受到邢国的抗击 。史籍中多次记载邢国打败戎狄的记载 , 有效地捍卫了西周的疆域和中原诸国 。春秋初期 , 邢国衰弱 , 公元前652年春 , 鲜虞出击邢国 , 次年又征伐卫国 , 邢君出逃 , 卫君被杀 。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 , 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 。
春秋中后期 , 鲜虞的主要敌人是晋国 , 晋国采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 , 最后消灭鲜虞的战略 。公元前530年 , 晋将荀吴借道鲜虞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晋县西) , 但并未灭掉鼓 。当年8月 , 晋灭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 , 俘国君绵皋 , 肥国旧地归属晋国 。第二年冬 , 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 , 即以荀吴统率大军进 , 破鲜虞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峭岭) 。公元前527年秋 , 荀吴率军攻鼓 , 俘国君鸢鞮 , 使鼓成为晋的属国 。六年后 , 鼓被彻底毁灭 。
公元前507年秋 , 鲜虞出兵晋国平中 , 大败晋军 , 俘虏晋国勇士观虎 , 报了晋灭肥、鼓 , 占领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
公元前506年 , 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 。因中人城城中有山 , 故曰"中山" , 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 , 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 。《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春天 , 晋国拒绝蔡侯伐楚的要求 , 准备专心对付中山 。公元前505年、504年 , 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 , 报"获观虎"之仇 。此后对鲜虞中山国 , 史书中兼称"鲜虞"、"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