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有着哪些思想理论?对中国有着怎样的影响

孝悌为本
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以孝敬父母,敬重兄长作为实行仁爱的根本所在 。
【有子有着哪些思想理论?对中国有着怎样的影响】现实社会的治乱兴衰是孔子儒学关注的重心所在 。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有序,有赖人人修己守礼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人人做到“仁” 。就“仁”的实现而言,孔子指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应自孝亲入手,培育仁爱之心,由此向外推衍,进而守礼尊君,社会秩序遂得到有效保障 。显然,有若此论,正深得孔子思想的精微 。
贵和有节
有若主张以和为贵,这是儒家通义 。但有若进而指出:“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即谓不能以和合可贵而一味无原则地和合,“和”亦当有节,要遵循礼的要求,达于中庸之道才可 。
推崇礼义,持守中道
《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按有若之意,守信与谦恭固然为美德,但也不可绝对化,而应分别以义、礼加以规范 。信须视义而行,因此孔子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即谓其不识大义、大体;至孟子则径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有若之言,正与孔、孟相合 。同样,谦恭也不可过度,否则会沦为虚伪、献媚,遭致耻辱 。故恭敬也必须合乎礼的要求,才能真正赢得他人尊重 。
有若此言的深层,实际亦蕴涵其对儒家中庸之道的深刻体认 。
藏富于民
孔子以富民为治世首务,有若亦极重视富民 。哀公问有若:“饥馑之年,物用不足,该怎么办?”有若建议降低民众赋税,哀公难以理解 。有若解释道:“百姓如果富足,您怎么不富足;百姓如果不能富足,您又从哪里富足?”这是一种典型的藏富于民思想,体现早期儒家对民生的关切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