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五代时期北方山水画派的构图和技巧

五代、北宋时期是山水画大发展到日趋成熟的时期 ,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 , 风格纷呈 , 画家众多 , 代表着五代杰出山水画水准的关键人物就是画史上常提及的“荆、关、董、巨” 。
"荆”是指荆浩、“关”是指关同 , “董”是指董源 , “巨”是指巨然 。荆浩、关同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 , 董源和巨然则是南方山水画派的魁首 。
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
《秋山晚翠图》 五代 关仝 绢本淡设色 纵140.5厘米 横57.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总之 , 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画家是各有特点;关同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历来被称为“三家山水” , 他们都因为各具个性而自成一体 , 而三家又都来源于荆浩 , 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 , 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 , 是他们共同的特色 。所以 , 他们共同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流派 , 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
【解析:五代时期北方山水画派的构图和技巧】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156厘米 横16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 , 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 , 尤以南京一带的风景为依据 。由于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层 , 所以 , 在表现技法上 , 又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 。这种由董源创立的“披麻皴”技法 , 对后世影响极大 ,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 , 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 , "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八大、石溪、石涛) , 都或多或少 , 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整个清代三百年的山水画 , 也几乎全都笼罩于“披麻皴”的表现形式之下 , 继承者甚多 , 董源可谓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
米芾、米友仁的"米家山水"
《春山瑞松图》 宋 米芾 轴 纸本设色 纵35厘米 横4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的中、后期 , 画坛上正式有了“士人画”的提法 , 也即为后世所说的“文人画” 。早在南北朝梁时 , 萧贲曾作山水 , 就称是“学不为人 , 自娱而已” , 这种用于“自娱”的笔墨游戏不过是文人士大夫在公事之余 , 信笔涂抹 , 随意点染 , 用来消遣的一种方式 。发展到北宋 , 表现在山水画中的文人墨戏 , 最典型的形式莫过于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米点山水”了 。后人遂将米芾称为"大米" , 将米友仁称为"小米" , 画史上称为"二米" 。
米友仁国画作品
“二米”的米点云山对后世文人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元代的高克慕、赵孟俯、黄公望 , 明代的沈周、文徵明、陈淳、董其昌乃至淞江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画派及“金陵八家”的龚贤等诸多文人画家 , 在他们的作品中 , 或多或少 , 或整体 , 或局部 , 都能觅见“米点”的踪迹 。所以说 , 米家父子的云山墨戏·的“米点山水” , 是继展子虔、李思训青绿山水流派 , 荆浩、关同北方山水流派和董源、巨然江南山水画派之后的又一个新颖的 , 突破常规的技法流派 , 这是文人士大夫进一步参与山水绘画的结果 , 是北宋后期突破前人创立的又一种风格 。董其昌说“唐人画法至宋乃畅 , 至米又一变耳” 。“二米”的画法属于水墨写意山水 , 这种以点代皴 , 积点成片的技法 , 画史称其是“以点缀以成形” 。米点山水的创立 , 积极意义是把水墨山水画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把先前山水画追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完全写实风格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 , 也是审美意识从具象到抽象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 因此 , 米芾父子的功绩在画史上是显而易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