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小说为何受到晚清市民热捧?为什么晚清百姓喜欢看官场小说

小说要流行,离不开读者的购买和阅读 。晚清官场题材小说的读者群主要集中在上海等近代大都市 。市民人口的不断增多,为小说的大量生产提供了市场基础 。
晚清社会生活与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市民阶层的发育成熟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初步凸显 。这种外在环境的变化,催生了新质文化产品的需求空间 。又由于官场题材小说现实性强、暴露性强、批判性强,很能激起大众的阅读兴趣,能够满足一般人的文化消费需求,甚至迎合了很多人的猎奇心理,使得官场题材小说受到普遍欢迎,读者甚众 。
就像任何商品没有足够的消费者就不会有市场一样,晚清官场题材小说要是没有足够多的读者,也不可能会有它的生命力 。所以,庞大的市民阶层的形成,是晚清官场题材小说繁盛的市场基础 。
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工商业、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扩充到产业工人、服务人员队伍中;随着学校的大量开办,城市里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加上各种官僚、商人、知识分子本来集中于城市,到晚清,中国的城市市民人数日益庞大起来 。
以上海为例,上海是中国第一个“现代都市化”城市,是晚清小说的重镇,也是小说读者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 。到1900年,上海人口达到100万 。如此庞大集中的人口,加之交通便利、租界聚集,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文人大多选择上海作为开办出版机构和报馆的首选地,许多有识之士也纷纷投资新闻报业,于是,在世纪之交,上海的报刊数量已达到千家的规模 。
与此同时,各种书局和出版机构也应运而生,至五四前后,上海早已是书局林立,仅福州路一带的书局,就不下20家 。人口的聚集和新闻出版机构的聚集,迅速壮大了包括官场题材小说在内的小说的读者群 。
可以说,晚清官场题材小说的读者群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随着都市的兴起和大量移民的涌入而出现的庞大的包括士大夫在内的市民读者群 。士大夫是市民的一部分,是小说的重要读者群 。
20世纪初,庚子事变和辛亥革命使上海成为了士大夫们的庇护所,大批士大夫移居上海 。同时科举考试的废除使这些士大夫们破灭了靠八股谋生的梦幻,小说界革命动摇了他们对小说的传统偏见 。他们有闲暇,有购买力,成了当时小说的主要读者和创作者 。
他们的加入,使得小说迅猛发展,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小说的读者结构 。据徐念慈估计:“余约计今之购小说者,其百分之九十,出于旧学界而输入新学说者,其百分之九,出于普通之人物,其真正受学校教育,而有思想、有财力,欢迎新小说者,未知满百分之一否也?”
徐念慈的统计只说明丁未年一年的大概情况,也只能证明士大夫是小说的重要读者对象这一事实,不能说明这个统计是准确的 。在20世纪初,全国城市人口至少当以数百万或千万计 。都市城镇人口的组成比较复杂,我们姑且统称之为市民阶层……阅读小说恰恰是市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不仅是上海,许多都市和城镇对小说的需求量都在增加 。
另一个是新式知识分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传播和留学生数量的增多,中国产生了不同于士大夫阶层的新的知识分子,在19世纪末留日学生不过200人左右,到1911年人数累计达两万人以上 。
从1901年以后,中小学堂在全国普遍设立,在校学生从1903年的数万人发展到1911年的156万余人 。以下一则广告可以看出出版机构对学生读者群的重视 。1911年7月19日,《申报》登载点石斋书局广告,称“当此学堂暑假,莘莘学子,无不束装归里,以作数十日之闲人……惟小说家言,奇奇怪怪之事,作炎天伏夏、茶余酒后之资,则既可增长见识,又可解愁破闷,消夏妙品,无过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