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些人名:曹操、刘备、孙权、周瑜,都是单名,姓和名一共就两个字 。也有三个字的人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等等,那也是因为他们的姓是两个字的,而名也只有一个字 。往前追溯,刘秀以来的东汉诸位皇帝姓名也都是两个字;往后看,三国统一后的西晋帝王也都是取的单名 。不仅是帝王,这段时期,能载入史册的所有人名也几乎都是单名 。
明代的胡应麟也注意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他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到:“大抵东汉三国 ,帝王将相皆单名,二名者百中无一 。”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东晋 。“王羲之”等一批“某某之”式样的人名的“出现”终于打破了单名的限制 。南朝开始之后,君主的名字中也终于出现了二名,各种形式的二名终于见于史书 。从东汉到东晋,单名风潮一共持续了三四百年,可谓空前绝后 。
那么,为何东汉魏晋时期的人们不愿起两个字的名?单名现象为何是从东汉开始的?为何又在晋宋之际走向了终结?
网络配图
故事还要从孔子他老人家著《春秋》开始讲起 。
【为何三国时期的人名字大多是单字?】话说孔夫子删定《春秋》的时候,经常把两个字的名改成单名 。比如说有个人叫仲孙何忌(仲孙是姓氏),孔子便在春秋里改称为仲孙忌 。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得而知,因为孔子总是喜欢微言大义,让人摸不着头脑 。后来就有人来解读孔子的意图,这些人被称作经学家 。有个战国时期的经学家叫公羊高(公羊是姓氏),写了一部《公羊春秋》,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春秋》 。赞同公羊高说法的人们被称作是公羊学家 。
公羊先生认为孔子把二名改成单名的举动,背后也是有微言大义的 。《公羊传·定公六年》写到:“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 。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
原来,在公羊学家看来,二名是“非礼”的 。
公羊学家们在西汉一朝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所独尊的“儒术”,正是公羊学 。这样一来,“二名非礼”的观念便日渐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抗拒二名 。但是起二名的人也大有人在 。比如汉昭帝刘弗陵就是二名,汉宣帝之前的名字刘病已也是二名 。在上层社会,二名还是能和单名分庭抗礼的 。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改变局势的重量级大咖——王莽 。
网络配图
众所周知,王莽同志是一个疯狂的复古爱好者,平时不仅喜欢搞井田制,还喜欢折腾名号 。儒家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王莽好歹也是个大儒,当然重名 。于是,西汉的官名被他按照周礼全部改了一遍,全国的地名也不能幸免 。至于全国那么多人名,当然不能亲自动手起、动手改,但贵为皇帝的他可以为起名设定规则 。很明显,王莽也信奉公羊学家的主张,认定二名是非礼的 。在王莽的严令下,全国掀起了一波改名浪潮,甚至连匈奴单于都把二名改成了单名 。就这样,在大复古家王莽的强力推动下,“二名非礼”的观念从学界的主流观点升级成了人人皆知的常识 。
王莽覆灭之后,新兴的东汉政权致力于消除王莽的影响,恢复了西汉的官名和地名,但唯独“二名非礼”的观念无法消除 。看来,比起行政政令与法律文书,文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更具持久性 。所以东汉魏晋的帝王将相,起的都是单名 。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出土的简牍资料和墓葬碑刻来看,在身份低微的阶层中,单名和二名是长期并存的 。政府登记的户籍中记录的往往是单名,民间自己使用的却往往是二名 。文化水平欠发达的普通老百姓似乎不怎么理会“二名非礼”这个概念,在报户口时把二名改成单名,也只是为了应付官府的要求 。但是史书都是为帝王将相书写的,所以这些二名便不见于正史记载 。
- 和珅为何喜欢娶二手女人做妻妾?有什么秘密吗?
- 李治封禅泰山,武则天为何大力支持?
- 刘邦对樊哙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何一定要让他死呢
- 史记中说霍去病对手下极差,可为何还那么多人跟他?
- 变态好色的明世宗为何要活活烧死自己的皇后
- 光绪还活着为何就被慈禧逼着穿上了寿衣
- 民国时期的大洋现在值多少钱相当现在的多少
- 同是族内争霸,为何西方的普鲁士走向兴盛中国的后燕却走向衰亡
- 韩信没有领兵打仗过,为何一打起仗就特别厉害
- 明知是不伦恋李治为何还爱上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