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清朝著名清官施世纶简介

施世纶(1659年一1722年7月3日),字文贤,号浔江,福建晋江县衙口乡(现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后被编入清朝八旗汉军镶黄旗 。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朝著名的清官 。
施世纶因父荫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江苏泰州知州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政绩卓越,康熙皇帝欲把施世纶升迁外地,但因当地居民挽留,遂就地晋授扬州知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及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分别调任江宁及安徽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担任漕运总督 。全名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为清朝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是年57岁 。施世纶任漕督时,已经体弱多病,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五月病故,终年64岁,施世纶墓位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许田村 。
施世纶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帝称为“江南第一清官” 。
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顺治十六年(1659年),施世纶出生于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他是“海霹雳”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受命武力平台 。他的儿子施世纶和施世骠都参与了武力攻台 。施琅率领水师两万余人、战舰百余艘,从铜山出发,直抵澎湖,经过数天鏖战,大败守军 。
施世纶当时随父出征,亲眼目睹了这场波澜壮阔、激烈空前的澎湖海战,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律诗:“独承恩遇出征东,仰借天威远建功 。带甲横波摧窟宅,悬兵渡海列艨艟 。烟消烽火千帆月,浪卷旌旗百万风 。生夺澎湖三十六,将军仍是旧英雄 。”
早期为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施世纶因父荫出任江苏泰州知州 。在担任泰州知州期间施世纶为官很有作为,泰州被治理的很好 。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江苏淮安遭遇洪水,康熙帝派遣大臣监督河堤的修缮,跟从钦差大臣的人非常多,沿途居住驿站扰民非常严重,施世纶严厉惩治了其中的不法分子 。
湖北地区发生了民变,泰州的官兵前去救援出了泰州的地界,施世纶派人为他们筹备粮草,他派人拿着棍棒监督征粮的官兵,如果发现官兵有扰民的现象,立刻将其逮捕并严加惩治,他的官兵全都奉公守法,不敢越雷池一步 。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施世纶因为承接了修缮京口(今镇江)的沙船迟误了,所以吏部商议将其降级处分 。总督傅腊塔上疏为施世纶求情,说他清廉公正,希望朝廷将其留任 。康熙帝允许了傅腊塔的请求 。施世纶被就地提拔为扬州知府 。扬州的人们经常喜欢游逛,施世纶阻止了这个作风,扬州地区的风气为之一变 。
康熙三十年(1691年)八月,海潮突然间肆虐,泰州的范公堤坍塌,施世纶请求捐款修缮大堤 。
官场升迁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施世纶被任命为江宁知府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其父施琅逝世,总督范承勋疏因为施世纶深受人们的爱戴,请求朝廷允许他在任守制;御史胡德迈上书说,施世纶要去职守丧,后来又为其母守丧 。过了一年多,施世纶又被授为苏州知府,施世纶仍然推辞不去就任 。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守制三年结束,施世纶被授为江南淮徐道 。
康熙四十年(1701年),湖南按察使职位空缺,朝廷大员都推举施世纶去就任,大学士伊桑阿入朝上奏,康熙帝下诏说:“朕深知施世纶为官非常廉洁,但是他遇事偏执,普通民众与诸生打官司,他一定会袒护民众;诸生与缙绅打官司,他一定会诸生 。处事一定要公正无私,岂偏执行事?像施世纶这样的官员,将钱粮一类的事情交给他则正好合适 。”就在这一年施世纶被授为湖南布政使 。本来湖南的田赋丁银需要交纳徭费,漕米需要交纳京费 。施世纶到了湖南之后,全部废除了徭费,减免了四分之一京费,人们纷纷立石碑颂扬施世纶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