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平台的背后内幕:康熙为此准备了20年

清朝在东南沿海实行海禁政策,沿海居民迁徙,寸板不许下海 。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限制并打击了郑经集团,但是同样不利于大陆沿海居民 。解决的唯一办法,是海峡两岸统一 。终于,一个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到了 。
善抓时机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位20年的郑经在台湾病故 。延平郡王的王位,传给长子郑克 。两天后,郑克竟然被受郑经宠信的冯锡范所杀 。冯锡范拥立自己的女婿、郑经次子郑克塽继位 。郑克塽只有12岁,袭为延平郡王 。因郑克塽年幼,大权旁落,内政落在冯锡范、外事落在刘国轩等手中 。
郑经的死,对于延平郡王的命运,可能是悲剧;而对康熙帝来说,必定是喜剧!因为历史给康熙帝提供了统一台湾的良机 。
这是为什么呢?内外原因有五:
其一,三藩战争结束,中原大地统一,可以集中力量处理台湾问题;
其二,台湾政局变动,郑经死后,诸子相争,官员内讧,文武解体;
其三,台湾内部,官兵离心——康熙初,投诚官员3985员、兵40962名、归农官弁兵民64230名口(《清圣祖实录》卷一二);
其四,台湾水旱灾害严重,“人民饥死甚多”(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卷二),民众对台湾郑氏政权不满;
其五,荷兰等殖民者势力衰弱,无力干预,国际环境有利 。
康熙帝抓住这个等待了20年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决定兴师,统一台湾 。有廷臣谏言:“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致胜,计难万全 。”这表明朝臣中有人对武力统一台湾持反对意见 。康熙帝不为所动,做出收服台湾的决策 。
解决台湾问题,关键在于选帅 。康熙帝善于用人,但选谁任主帅呢?
慎重选帅康熙帝决定启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 。但是对于这一任命,朝廷有争议,主要是对施琅政治上不信任,军事上不放心 。如果说康熙帝用了20年等待进兵台湾的时机,那么,他为了选用施琅这员主帅也是准备了20年 。施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原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 。施琅长期转战于东南沿海,熟悉海上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而且,他喜读经书,熟悉兵法,精晓阵法,尤善水师,是一名有勇有谋的帅才 。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海上抗清,招徕施琅,施琅便跟随郑成功抗清 。后来郑、施失和,郑成功抓捕施琅及其眷属 。施琅用计逃脱,但其父、弟及子侄等都被郑成功杀害 。施琅于顺治八年(1651年)背郑降清 。
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帝启用已经“赋闲”十年的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征讨台湾的水师军务 。他受命先后两次出海,因遭飓风,无功而返 。因此,朝廷上一些大臣说他与郑氏旧恩未断,疑其“贰心” 。再加上总兵孔元章赴台谈判传回台方离间施琅的话,于是施琅被解除兵权,调回京师,任内大臣 。
因为有前面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康熙帝此次选任攻台主帅,非常慎重:
其一,广听众议,找人推荐 。他问李光地,谁能担此任?李光地经过考察后,推荐施琅 。
其二,亲自找施琅谈话,征询进取台湾的方略 。
其三,力排众议,启用施琅 。
其四,风信之争——是南风进兵还是北风进兵,相信施琅 。
其五,事权专一——为避免“一山二虎”,从施琅奏请,调总督姚启圣管后勤,避免总督与总兵责任不清,互相掣肘 。
其六,“断自朕衷,特加擢用”,就是施琅任内大臣十二年,康熙帝信任他,决定任用他为福建水师提督 。
福建东山县九仙山下的施琅水师指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