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施琅平定台湾的真相:功过是非争议300年

导读:施琅—一位三百多年来争议不断的人物,再次引起社会舆论关注 。有人认为,施琅成功荡除台湾割据政权,将其纳入中华行政版图,是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英雄;也有人认为,施琅两次投降清政权,甘愿为外族统治者卖命,是“民族”败类 。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我们不妨拂去历史的尘埃,一起走入施琅的坎坷人生……
两度降清,与郑氏家族始恩终仇
施琅1621年出生在福建晋江衙口一个较为殷实的农民家庭 。他自幼力气惊人、见识出众,家人对他寄予厚望,本想让他谋取功名,光宗耀祖 。无奈他好武不好文,对仕途兴趣不大 。后来随着家道日渐败落,施琅弃文从武,拜师苦练武艺,精习兵法 。当时,正逢明末清初,遍地狼烟 。施琅有个叔叔叫施福,是明朝总兵郑芝龙的亲信 。施琅在17岁那年,离开家乡投奔叔叔加入郑芝龙的队伍 。因战功突出,施琅很快就晋升为游击将军 。1646年11月,时任南明太师平国公的郑芝龙眼见大势已去,于是秘密派人联络降清 。清平南大将军博洛许诺郑芝龙投降后让他任闽粤总督 。郑芝龙不顾儿子郑成功的苦劝和阻拦,率领包括琅在内的部众赶赴福州降清 。然而,投降后的郑芝龙才发现自己上了当,非但没有当上闽粤总督,反而被博洛挟持进京软禁起来 。随郑芝龙来降的官兵被强行分配到清军军营,施琅也被编入攻打南明政权的清军中 。1648年,施琅获悉郑成功起兵抗清,于是率领弟弟施显和一些部将投奔到郑成功麾下 。
比施琅小三岁的郑成功当时起兵不久,力量弱小,因此非常器重施琅的军事才华,任命他为左先锋,视其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每遇大事都要和他商量 。施琅也一心一意为郑成功效劳,还率军队攻下漳浦、揭阳等地,提高了郑成功的威望和势力 。然而,时间一长,有些恃才傲物的施琅与年轻气盛的郑成功之间不断发生摩擦,二人的关系渐渐恶化 。
1652年4月,“曾德事件”终于导致施琅和郑成功二人分道扬镳 。曾德是施琅手下一名标兵,一次违背军法犯了死罪,因害怕受到施琅惩处,便投奔郑成功寻求庇护,郑成功把他提拔为自己的亲随 。施琅听到消息后大为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斩首 。郑成功勃然大怒,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亲施大宣和弟弟施显 。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盛怒之下处死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 。施琅遂对郑成功恨入骨髓,决心投靠清朝,誓报郑成功杀父诛弟之仇 。听说施琅主动来降,清军闽浙总督李率泰喜出望外,立即报奏朝廷,清廷很快批复,任命施琅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把他提升为同安总兵 。施琅的旧部得知他降清后,不少也追随而来 。就这样,施琅由郑成功的亲密战友变成强大的敌手 。
三次攻台失利,“内大臣”郁闷13年
1662年,郑成功利用浓雾作掩护,率兵收复了被荷兰侵略者侵占的台湾 。在台岛,郑成功奉明朝为正统,梦想有朝一日实现“反清复明”大业 。可惜的是,这位民族英雄不久英年早逝,郑氏集团发生分裂,为争车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王位而大动干戈 。在台湾的郑军将领拥护郑成功的弟弟郑袭继位,在厦门的将领推举郑成功的长子郑经继位,双方各不相让 。最后,郑经平息矛盾,掌握大权 。但他公然背叛其父,竟然宣称台湾远在海外,不属中国的版图,意图割据一方,与清廷隔海对峙 。郑经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世人的极大愤慨 。当时已经升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建议乘机攻取金门和厦门 。清廷采纳了施琅的建议,让他同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合谋“剿贼” 。一战下来,清军成功收复了金门和厦门,郑经逃往东山岛 。1664年3月,施琅又率军攻占东山岛,使郑军在福建沿海经营达20 多年的据点全部丧失 。紧接着,施琅又提出进军台湾的主张,建议乘郑经军心不稳,发兵进攻澎湖,然后直捣台湾,谋求实现四海归一 。踌躇满志的少年康熙欣然接受了施琅的建议,并任命他为靖海将军,负责统领水师,寻机对台用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