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它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 。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 。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内涵诠释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
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可称得上是一副供燥热的现代人服用的清凉散 。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 。《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是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
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 。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 。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择,蝴蝶的向往 。不能一概而论 。这种理论哲学方面运用很广.
哲学探讨
论点
“庄周梦蝶”是庄子借由其故事所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其探讨的哲学课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
详细阐释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
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 。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不真实的 。庄子却以为不然 。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 。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它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
庄子在用一个最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类最沉重的疑问,即生死问题 。
追寻实质
表面看,庄子永远活泼潇洒,然实质上从庄子认为生的痛苦中不难看出,其哲学的人生观前提是持“有待”的悲观态度的 。虽说《庄子》极具自由精神,也追求自由“无待”的人生,但这并非意味着人生本是自由的,庄子也并不否定这点 。因此即便是在最具自由精神的《逍遥游》中他仍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业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可待者也 。”——何其悲哀!连飞跃南冥的鹏鸟与御风而行的列子都谈不上逍遥,处处受制,那么渺小若在榆枋树间跳跃的蓬间小雀般的人又将会是何样的可怜!在此,庄子自由人生理想终究同现实隔着一段距离,“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的藐姑射山神人只是种虚拟的存在,现实中比比皆是的却是支离疏、申徒嘉、子舆等受尽命运摆布与折磨的不幸者 。在“庄周梦蝶”之前,罔两与景的对话中,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明确表达出庄子认为人生有待的悲剧宿命观,这实际就是“庄周梦蝶”中也隐含了的对存在认识的人生观前提,其中不辨蝶梦庄梦,不识蝶与周的真幻,不正反映出庄子感觉个体渺小和类如“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无知而不自由的悲观吗?因此,庄子不禁感怀而呼:“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