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雪夜拜访赵普是为何?一心想着天下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长河中,由篡位而来的政权大都短命,唯有宋朝例外,而且在其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被今人评为最想生活在其中的十大历史王朝之一 。大宋的开创者正是赵匡胤 。他的传奇经历和雄才大略,向来被后人津津乐道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赵匡胤的历史 。
当时,赵匡胤29岁,任职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他十分赞赏王朴的深谋大略,更钦佩周世宗的果断决策,现在,当他也像当年周世宗那样矢志统一的时候,多么渴盼能有王朴这样的近臣为他出谋划策!遗憾的是,斯人已去,往者已矣,赵匡胤的心头不免袭上几分伤感,几分落寂 。在赵匡胤眼里,后周臣僚,也即昔日的同事中,能得到他敬重的人不多,而王朴却是一个 。赵匡胤曾坦言:“此人若在,朕不得着此袍 。”老辣的赵匡胤对王朴如此敬畏,在统一问题上,对王朴提出的“先南后北”战略,不会意气用事地将它完全舍弃 。特别是他作为这一战略目标的主要实施者,对其中的得失体会应当多于常人 。
不过,赵匡胤在采取何种统一方针上还是颇费周章,一时难以决定 。或许是从周世宗身上受到启发,赵匡胤也打算遍询近臣,集思广益 。他首先向被他亲切地以“驸马”呼之的武胜军节度使张永德密访进攻北汉之策,张永德以为不妥 。原因是,北汉兵虽少,但很强悍,“加以契丹为援,未易取也” 。他的想法是,“每岁多设游兵,扰其农事”,再“发间以谋契丹,绝其援” 。对此骚扰离间之计,赵匡胤表示赞同,不过一时未决 。此后,在一次宴会上,赵匡胤又对宰相魏仁浦说起打算攻打北汉之事,魏仁浦回答说:“欲速不达,唯陛下慎之 。”这番话,引起了赵匡胤的深思 。
在平灭李筠之后,赵匡胤曾以用兵河东事召见了华州团练使张晖,张晖主张鉴于泽、潞战争创伤尚未恢复,军务复兴,恐不堪命,不如收兵育民,等时机成熟再图进取 。由此看来,赵匡胤在制定统一大计的过程中,曾一度欲将北汉作为首要的进攻方向,然而,经过多次征询朝臣的意见和深思熟虑之后,他渐改初衷,开始了对统一方略的通盘设计 。赵匡胤最终定下决心是在走访了谋臣权相赵普之后 。当年十一月,李重进的反叛得以平定,统一战略问题又提到了议事日程 。一天夜晚,赵匡胤和弟弟殿前都虞候赵匡义踏着漫天大雪敲开了赵普家门 。
皇帝雪夜来访,赵普深为惊异,询问原因,赵匡胤如实相告:“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于是三人席地而坐,商议统一之策 。赵匡胤称:“吾欲收太原 。”赵普听罢,猛地愣住了 。他用惊异的眼光看看赵匡胤,道:“陛下何有此想?非臣所知也!”赵匡胤忙问其故,赵普道:“陛下欲先攻太原,臣以为大不可 。太原势强,一时难下,况太原当西北二边,即便一举攻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依臣之见,莫不如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待削平南方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
赵匡胤道:“卿言之有理 。朕曾言王朴谢世,谋臣绝矣,今闻爱卿一席话,岂非王朴再生!”赵普道:“臣不敢妄比王朴,愿效赤诚而已 。陛下推重王朴,想必是因那篇誉满天下的《平边策》,但陛下却欲先收太原,此与王朴之谋可谓南辕北辙,臣实不解也!”赵普所持理由,实际上也是赵匡胤长期考虑的一个难题,是张永德和张晖等人想说而未说出的一层忧虑 。所以,首攻北汉的用兵设想,赵匡胤正式将它放弃了 。
但是,他又不愿在赵普面前丢了面子,便故作坦然之态,笑道:“吾意正与卿同,姑且试卿耳 。”赵普道:“陛下神武,愚臣远不及也!”一席长谈,确定了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当然,一个关系到赵宋千秋大业的战略方针,不可能就这样简单而富有戏剧性地制定出来,而是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反复求证,才最终形成的 。早在赵匡胤即位不人,就开始“密访策略”,就统一方针问题广泛征求臣僚们的意见 。当时的官员大半不赞成先攻北边,而主张应兵锋南指 。正是因为他们的建议,才促使赵匡胤定下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