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的饮食丰富多彩,粥品就有三百多种

饭粥面点我国饮食,源远流长,以五谷为主食,以蔬菜、鱼肉为副食的独特的饮食结构,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 。综观两宋三百多年的饮食发展,是我国古代饮食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两宋的饮食品种和烹饪技术均超过了唐代 。宋代的主食品种,粗分为饭、粥、面食及糕点等几大类;在继承隋唐的基础上,饭与粥的品种又大为增多;炊饭煮粥的技术也逐渐騠高,基本适应了宋代城乡居民的需要 。饭品饭,是我国古代传统饮食中最基本的食物 。相传黄帝创造蒸饭,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汉唐时期,因原料的不同,饭分为黄黍、稷、白粱、白黍、黄粱等大类 。两宋时期,饭的品种增多,配料奇巧,且多精美,尤其利用多种原料合在一起,精制饭品,更具特色 。今择要介绍几种特色饭品:盘游饭 又名团油饭,是唐宋流行于岭南地区(今广东、海南一带)的风味饭品 。据唐代段公路《北户录》载,它是用煎虾、炙鱼、鸡、鹅、猪羊肉灌肠等配料,用姜、桂、盐、豉为调味与饭一起合成的一种饭,是富家女子做产妇时的营养食物,类似今日什锦饭或盖浇饭 。这种饭,至宋代仍流行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仇池笔记·盘游饭》中说得更加清楚,盘油饭与团油饭,是两者语音相近,流传中误写之故 。
他说:“江南人好作盘油饭,鲊脯鲙炙无所不有,埋在饭中,里谚曰:‘掘得窖子’ 。二红饭 是由大麦杂小豆合制的饭,是苏东坡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为团练副使时所创制 。苏东坡《仇池笔记·二红饭》对二红饭作了具体的记载:今年东坡(山之东麓)收大麦二十馀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 。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蟠桃饭 这是一种以桃肉和稻米煮成的特别饭品,故名 。在两宋桃乡较为流行 。南宋文学家林洪对蟠桃饭的制作方法作了介绍:山桃,用米泔(淘米水)煮熟,漉置水中 。去核,倒进正沸的饭中一起稍煮片刻,焖熟即成 。宋代时,南方、北方均作为粮食 。《宋史》中多次记载,宋人多以食脱粟饭,表示俭朴清廉 。《宋史·胡紘传》载,胡紘,处州遂昌人,谈到大理学家朱熹招待学子都是“脱粟饭”;胡紘为官时曾到武夷山拜访朱熹 。朱熹也以脱粟饭招待,他非常不高兴地说:“只鸡樽酒,山中未为乏也 。”乌米饭 是古代传统的饭品,道家、佛家都很重视此饭 。
道家认为这是延年益寿的神仙饭,称青精石饭 。陶弘景《登真隐诀》记载制作方法:用南烛草木叶,杂茎皮煮,取汁浸米蒸熟而成饭 。林洪《山家清供》介绍了两种不同制作方法:南烛方,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 。采枝、叶,捣汁,浸上好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 。曝干,坚而碧色,收贮 。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 。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 。久服,延年益颜 。另一种方法:用青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三日,捣为丸,大小如李子,用开水送服一二丸 。他在介绍此法之后引《图经本草》中说,山村之人,多以熟食为好 。北宋苏颂也介绍了当时流行的做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洗,淅取一斛二斗 。用南烛木叶五斤,燥者三斤即可,杂茎叶煮成汁,极令清冷,以溲米,米释炊之 。李时珍说:“日进一合,不饥,益颜色,坚筋骨,能益肠胃,补髓,灭三虫,久服变白却老 。宋代饭品,逐渐增多,据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南宋行都杭州的饭店还有口髓饭、大骨饭、淅米饭、泡饭、水和饭等多种 。北宋还流传苏东坡与毳饭、皛饭的趣事 。曾慥《高斋漫录》载:东坡尝谓钱穆父(勰)曰:“寻常往来,须称家有无,草草相聚,不必过为具(丰盛之意) 。”一日,穆父折简(写信)召东坡食皛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