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大清太后慈禧:从聪慧闺秀到误国女皇

导读: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屈指可数的几位女性主政者之一,慈禧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 。在她当政的半个世纪,中国饱受内忧外患之扰,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等 。慈禧留给世人的印象大多与“祸国殃民”有关 。面对风雨飘摇的没落王朝,慈禧作为一国之君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若因此对她的一生全盘否定,似乎并不符合辨证的历史观 。卸去“女皇”的身份,作为女人的慈禧,其成长经历、性格特点、情感世界更能作为她一生功过的佐证 。
聪慧精致 刚柔相济的女人
从鸦片战争之后到辛亥革命之前,整个中国近代史都与慈禧有关,关于慈禧的材料更是繁多,“向斯从那么多材料中爬梳出来,抽出一些骨骼血肉完成一部传记,是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达到的 。” 。关于慈禧的出生地,目前存在多种说法,通过自己对于有关慈禧史料的掌握,向斯在书中表示,慈禧出生于今天北京西四的辟才胡同——一个优裕的满族官僚家庭 。童年的慈禧非常聪明,由于个性过于强烈,并不太受父母宠爱 。在喜欢《诗经》的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就对诗文绘画感兴趣 。家里给慈禧请了老师,她四岁就开始学诗文学画,直到16岁入宫,这为她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等到慈禧26岁成为太后,常常在储秀宫里和其他妃子及太监吟诵诗词,弹琴作画 。
慈禧精通音律,能唱很多民歌,又熟读《诗经》、《论语》等古代典籍,即使面对咸丰皇帝也能对此侃侃而谈 。“如果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慈禧算得上天生丽质,有出众的智慧和超群的胆识,特别是具有驾驭政权和役使群臣的统治才能 。生活中的慈禧爱干净,作息极有规律 。富于情调,爱好异常广泛,举凡读书、画画、散步、听书、看戏、养小动物、栽花种草以及服饰、美容等等都很热衷 。这些都是十分健康的、有益的情趣 。”向斯这样概括慈禧的另一面,“她几乎没有任何不良爱好,是一个生活上很健康,内心很精致的女人” 。抛开生活情趣上的种种,慈禧又是个性格柔中带刚的女子 。这样的性格加上过人的聪慧,使她得以在后宫粉黛中脱颖而出,从16岁入宫获封懿贵人到26岁成为皇太后,无不闪现着慈禧把握机会的能力 。向斯介绍,慈禧很欣赏康熙皇帝的名言:心欲细而胆欲大 。她的人生原则是: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要让他一生都不痛快!这一点在她的一生的决策中多次体现 。
尽管书中对慈禧的情感世界着墨不多,但她与荣禄的缘分仍然令人注目,他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不妨把我对慈禧的看法当成一家之言,但我并无戏说的意思 。据史料记载,慈禧的初恋情人确是荣禄,他们之间的缘分也是有据可查的 。”咸丰二年的时候荣禄还只不过是个八品官,在这个职位上很久没有升迁,自从慈禧掌权并发现他,他便官运亨通,很快升至一品留京王大臣 。为什么生性多疑的慈禧如此信任他?为什么在慈禧最危难的时候,从祺祥政变到逃亡西安,荣禄总是及时出现在她身边?不可否认,荣禄是慈禧一生众多的谜案之一 。
有功有过 自私误国的“女皇”
慈禧16岁入宫,咸丰皇帝很快就发现,少女兰儿(慈禧)有着惊人的政治热情和用人天赋 。于是,咸丰皇帝乐于享受,任由兰儿介入政务 。二十出头的慈禧就已经展开她波澜起伏的政治生涯,她经历了四位皇帝,从贵人到贵妃到太后,一步步接近并掌控政治大权 。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慈禧既有积极、开通的一面,更多的是自私、狭隘、专权 。随着她年华老去,大清帝国也终于走到尽头 。
作为“女皇”的慈禧并非一个孤立的人物,她的一生同那个时代紧密相关,要想在研究中更接近她执政生涯的真实,就要对她历经的四位皇帝、曾国藩、左宗棠、荣禄等同时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史料有所掌握 。向斯无意在书中为慈禧“平反”,他只是觉得应把慈禧执政中有限的积极、进步一面传达给读者:她大胆使用汉人,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官员;她平定了太平天国,使大量有才能的汉人进入封疆大臣的行列;她主张对洋人采取强硬态度;她坚决反对咸丰皇帝北逃热河;光绪26年,八国联军兵临城下,她鼓励光绪皇帝大胆对联军宣战;她强调女人的独立精神,认为女人应该读书识字,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