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东迁洛邑:一招不能再失败的错误决策

公元前771年,在位十一年的周幽王终于在内外勾结、里应外合的情况下战败于骊山,并被犬戎所杀 。他的死直接导致三个结果:第一,印证了他父亲生前的那个谣言;第二,他宠爱的美人褒姒也被犬戎虏走了,这个美人的结局如何,史上是不会有人再关注的,谁叫她是红颜祸水;第三,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事实上,幽王之亡国,既不是因为那个谣言,谣言本身透露出来的也许正是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刀光剑影;也不是因为一个女人,但女人的背后其实聚焦着一个权力的焦点 。可惜的是,幽王至死尚不知为何而死,也许他在临死之前也和后人一样,会感叹非吾之罪,乃天意也 。他哪里知道,他身边早就有人在算计着他的位子和权力 。他虽然有罪,但从史籍记载来看,好色的幽王怎么都比不过他那残虐的祖父厉王,厉王的残暴到了国人道路以目的地步,尚且不过遭到流放的下场,为什么幽王却获得了比乃祖严重十倍以至于身死国亡的下场呢?谣言也好,烽火也罢,只不过是后人为了掩饰这一切而施放的烟幕,撇开这烟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只是由于这烟幕太曲折太诱人了,几千年来人们宁愿沉迷于其间 。
幽王死后,他原来的太子宜臼在申侯的拥戴下继天子位,他就是周平王 。另一派势力以虢公翰为代表拥立王子余臣在携地继天子位,史称携王 。应该说,幽王死后,周朝并未灭亡,犬戎畏于诸侯的实力,很快就撤兵了 。可是历史上为什么要说周朝灭亡了呢?新王即位为什么要迁都洛邑呢?
读这段历史,我曾多次涌上这样一种疑问,申侯为什么不借助中原其它诸侯国之力来造反,却偏偏选择与中原诸国共同的敌人犬戎相勾结呢?要知道,在当时,不管怎么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一夷夏之大防的观念始终是坚如磐石,不可撼动的 。这一举动,无论如何是不得人心的 。为什么呢?我想唯一的理由就是申侯等人的举动是得不到中原诸侯国的支持的,他想要造反,只有借助于别的力量 。这也许正是人们要把平王之后的周称为东周的谛奥所在,更是平王东迁之后得不到广大诸侯国的支持和拥护,王室迅速衰落的谛奥所在 。
事实上,幽王死后,周朝并没有灭亡 。一方面,骊山一役,虽然以幽王身死宣告结束,但周天子管辖下的各诸侯国依然存在,没有伤筋动骨,只要他们团结起来,实力依然十分强大,对付一区区犬戎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 。另一方面,幽王的继承人随即在公元前770年继位,周祀得以延续,甚至出现了两个周王 。
太史公司马迁作《史记》时也并没有说当时有两个周朝,平王之前为西周,平王之后为东周 。那么历史上西周东周之分,又是怎么来的呢?简单地说,那是后世历史学者为研究方便起见而划分的 。这就造成一种误会,其实,灭亡的只是后世历史学家眼中的西周,真正的周并没有灭亡 。
那么,平王即位之后,为什么要东迁呢?
我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
【周平王东迁洛邑:一招不能再失败的错误决策】一,平王东迁是诸侯国分裂的标志 。史书所载平王东迁大都略而不详,只说“平王立,东迁于洛邑” 。至于为什么要迁都,也是语焉不详 。《史记》说是“辟戎寇” 。这当然是事实,但堂堂一个大国,为什么对付不了犬戎呢?
我们不得不来看看犬戎 。戎是周人对分布在周人西方民族的称呼,称北方的民族则称狄 。有时又混称西北方民族为戎或狄 。这些民族在殷商之时,就成为劲敌,史载武丁征北方的鬼方,历三百多次征战,三年才得以平定;到了周,其北方还有鬼方和严狁,一说严狁就是犬戎,经常骚扰边境 。所以《诗经》中就有“靡室靡家,严狁之故 。不遑启居,严狁之故”,都表明严狁对周民族构成了强大的威胁 。但周建立之前,周文王就是靠征伐西戎起家的,因而,穆王之时,“犬戎氏以其职来王”;但到了周穆王后期,犬戎就不再来朝,于是有了西征犬戎之战,这一次战争以“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结束,犬戎被迁到太原(现在的甘肃平凉一带);周宣王时又多次出击严狁,并多次大败他们 。但宣王后期,兵伐太原,竟然“不克”,此后多次以王师败绩结束 。但王师失败,并不表明犬戎不可战胜,史载晋侯就曾大败犬戎于汾水 。这说明,只要周王朝团结起来,犬戎不过构成一种威胁,尚不至于那么可怕 。钱穆先生也指出:“《史记》不知其间曲折,谓‘平王避犬戎东迁’,犬戎助平王杀父,乃友非敌,不必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