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搜刮了海军军费吗?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慈禧:从“女人家”到政治家
读史最无趣的是什么?就是对某段历史或某位历史人物,只有一种声音、一种评价 。一直以来,主流宣传对慈禧的评价,无一例外地说她好奢华,善权谋,顽固守旧,祸国殃民 。确实,慈禧统治中国的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在这四十多年里,要找出一个人的善恶之迹,易如反掌,但要以某件事来概括她的一生,就需要谨慎了 。一个人从青年渐渐成长,迈入中年、老年,思想、生活习惯、脾气性格等都会发生诸多变化,风华正茂时所作出的考虑与决定,会与古稀之年大不一样 。分析历史人物,不仅要有“阶级分析”,还要有性格分析、家庭分析、师承学历分析等等 。慈禧一生的每个时期、每个决策,都与她当时的年龄、健康、见识、心情以及谁在她身边等细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非“顽固守旧,祸国殃民”可以盖棺论定的 。
慈禧当政时,正值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四方云扰幅裂,慈禧作为最终的决策者,固然要为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负主要责任,但只要客观地对待史料,不难发现,其实在每一次事件初起时,慈禧的判断与决定大体上都是切合实际的,至少不那么糟糕,最后却总经不住耳边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令她陷入惑乱,改变了初衷 。总体说,在对内的问题上,慈禧较能坚持自己的定见,让事情朝好的方面发展,如洋务运动、立宪运动;但在对外问题上,她却经常不能坚持立场,左摇右摆,最后往往倒向了让事情变糟的一面,如甲午战争、庚子之变 。
慈禧搜刮了海军军费吗?
同治年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臣工,被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痛感中国处于亘古未有的变局之中,决心学习西方,变法自强 。但当时朝廷上下阻力之大,寸步难行,台官御史对洋务派的弹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动辄几十人联名参劾,几乎从未间断 。李鸿章要修铁路、建工厂、买军舰、办轮船招商局、办电报、办银行,所得只有一个回复:反对!
保守派反对修建铁路,理由无奇不有,有说铁路会割断地脉,破坏风水;有说会使车船失业,引起暴动;甚至说铁路一开,“冠裳化为鳞介,礼义必至消亡”,总之,礼崩乐坏、亡国灭种,都是因为有了铁路 。但慈禧不顾反对的声音,让李鸿章在西苑修一条铁路,从紫光阁到镜清斋全长三华里,意思摆明了:说铁路破坏风水?我偏把它修到皇家禁苑里来 。西苑铁路建成后,慈禧受不了车头冒的黑烟和噪音,干脆不要车头,让太监拉着火车走 。这成了历史学家拿来嘲笑取乐的题材:瞧,多愚昧无知!其实,在西苑建铁路本身,已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为在全国兴建铁路扫清了障碍 。不管慈禧是用人拉车也罢,用毛驴也罢,甚至车厢光摆在那儿不开也罢,她作为铁路“形象代言人”的意义,已将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洋务派提出的建设方案,虽然经常遭到保守派阻击,慈禧有时出于政治平衡的需要,也会顺从守旧派的意愿,予以否决,但往往是今天否决了,明天换个名堂又通过,拖慢了时间而已,并非真正禁绝 。1866年,洋务派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招收科举出身的学员学习天文、算学 。大学士倭仁上书慈禧,表示极力反对,慈禧明知他最恨洋务,故意调他去专办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不无侮辱之意 。倭仁再三推辞,慈禧就是不肯收回成命,逼得倭仁以养病为由,奏请开缺 。慈禧马上顺水推舟,免去他的所有职务 。
【慈禧搜刮了海军军费吗?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历史学家往往揪住慈禧否决一两项新政,大肆渲染,而对于她支持的新政则避而不谈,或从动机上说成是为了满足她个人享乐欲望 。试看李鸿章要办铁路、工厂、电报、银行、矿山、海军,一路跌跌撞撞,千难万阻,尽管规模、进度不如人意,但最终几乎都能如愿以偿 。没有慈禧的支持,李鸿章是半筹莫展 。因此,李鸿章也明白慈禧的价值,在她生活奢华这点上,尽量满足她的欲望 。这是一种交换,虽然这种做法容易被人诟病,但换来了中国有铁路、有轮船的局面,权衡之下,笔者认为还是利大于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