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搜刮了海军军费吗?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四 )


于是,制订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便水到渠成地进入人们的讨论范围了 。但最初“宪法”“立宪”这些都是敏感词汇,没人敢公开提及,连张之洞、袁世凯这些重臣都只能私下议论 。某次有一批官绅在南京开会,谈到宪法问题,被报纸登了出来,官府大为紧张,四处探查 。故袁世凯道:“可有立宪之实,不可有立宪之名 。”但这一“死结”总得有人来打开 。江南名士张謇和张之洞的幕僚刻了一套《日本宪法》,呈送到内廷 。慈禧看后大加称赞,在召见枢臣时推荐了此书,并说了一句:“日本有宪法,于国家甚好 。”在座各位枢臣无人读过《日本宪法》,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散朝后纷纷托人购买各种宪法书籍补课 。
经过慈禧的肯定,“宪法”一词终于脱敏,可以公开讨论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付出了流血代价都做不到的事,慈禧用了三四年时间,走得甚至比戊戌变法时更远了 。
1904年,慈禧决定从明年起停止科举,广推学校 。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画上句号,社会上波澜不兴,平稳过渡 。许多外国观察家都惊叹:中国能顺利废止科举,就没有什么改革是做不到的了 。
1905年,慈禧派五位考察宪政大臣出国,到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五大臣回国后,慈禧又让朝臣就考察结果展开认真讨论 。1906年9月,朝廷发布《仿行立宪上谕》,宣布正式启动宪政改革,这时距离出洋考政大臣回到北京不过一个月时间 。可见在慈禧心目中,对实行宪政,早有定论,颇为急迫,并不存在故意拖延敷衍 。
当年是慈禧的71岁寿辰 。北京各学堂万余名学子云集京师大学堂,举行庆贺典礼 。人人如登春台,奔走相告:中国立宪矣,转弱为强,萌芽于此矣!欢呼声响彻云霄 。慈禧听到各界的反响时,亦露出了一丝女人家的笑容 。
1906年7月,由商部、巡警部、学部会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出版法规《大清印刷物专律》颁行,对出版物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只要在“印刷总局”注册登记,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版;三个月后,颁布《报章应守规则》,针对报刊做出具体规定 。1908年3月,《大清报律》经宪政编查馆审核议复后,正式公布 。朝廷同时颁布《结社集会律》,对结社与集会作了规定 。各种民间团体和报纸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活跃的政治环境 。1908年的8月27日——在慈禧去世前两个多月,千呼万唤的《钦定宪法大纲》终于刊印誊黄,分发各部堂和地方衙门,正式公之于世了 。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有两种情况最为可悲,一是历史给了他很多时间,他却没做什么好事;一是历史没给多少时间,让他证明自己可以做什么好事 。而慈禧两种情况都避免了,历史给了她近半个世纪,她做过坏事,也做过好事,一生可圈可点,可臧可否,但在她生命的最后七年,她做了让自己可以无愧于历史的事情——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