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作为个婉约派诗人却未影响民族气节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 。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 。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 。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 。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 。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 。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 。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 。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 。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 。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 。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 。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 。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 。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 。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
【李清照作为个婉约派诗人却未影响民族气节】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 。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