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作为个婉约派诗人却未影响民族气节( 二 )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 。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 。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 。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 。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 。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 。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 。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 。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 。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 。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 。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 。”
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 。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 。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 。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 。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 。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 。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名楼 。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 。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 。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 。“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 。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 。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 。
“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